本文最早发表于2008年4月

衣服瘦了,到洗衣店改一下。服务员量过尺码后说起码要改一寸,没法改这么多。我正失望,她又说:“你这件衣服做工好,能改一寸半。”“做工好的衣服改动余地就大么?”“不全是做工,你的衣服设计很好,留了很宽的边……一般国外的西装是这样的……你这件衣服不是国产的吧?” 的确不是。  
一寸足矣,不敢奢望更多。  


我一向以为,服装时我们的强势产业,中国人做的服装又好又便宜。但这种感觉仅停留在“穿”,在美国,衣服通常不是悬挂晾干,而是烘干,国产服装大部分经受不了这样的折腾。至于改装,就更不用说了,在这个绝大多数人绝大多数时候都不会遇到的问题上,国人节省了一下子,结果造成了国内服装改动余地很有限。其实就这一地点点的差距能说明很多问题。国内的皮鞋通常没等穿坏就穿旧了,在国外买的皮鞋,穿了很久成色还不错,修理一下,换个跟儿,效果依然很好。有时候质量的差异不体现新的时候有多好,而体现在穿一阵子后的差别。 

 
国产的镜头和日本腾龙、适马这类镜头的效果比起来,效果也就差一点;后者和尼康这样的光学大厂比起来,效果也就差一点;尼康再和德系的蔡司、莱卡比,也就差一点。但蔡司镜头和国产镜头拍出来的照片效果,差别就大了。国产汽车无论有多少指标优于德国车,但是开起来的时候,德国车还是德国车,国产车还是国产车。不会差不多。  


工作关系经常和日本同行有文件往来。但凡日方送来的文件,字体选择、色彩搭配、纸张质量、装订方法、叠放层次,甚至文件外包装,都非常精美、大方、得体,像工艺品,英文的表述可能贴切:state-of-the-art. 每次收到日方寄来文件,我都要花几分钟研究一下对方在这方面的功夫。对方不是某个人,也不是某个组织,这说明这种基本素养是日本办公室工作的基本素养,已经形成一种文化和制度上的要求。我比较一下我们文件和对方的差别,其实差点也就是一点点。


纸张,我们纸张颜色太白,而且不是非常平整,对方的纸有点像羊皮纸,有质感。
排版,我们的文字排版有些单一,对方版式灵活一些,但无论内容多少,绝对不会感觉局促。
色彩,我们基本上用黑白色,偶尔套红,最多加一个本单位的标识。日方多数时候用彩色打印,灰、黑、蓝色居多,淡雅又不失稳重。
装订,我们用普通的订书钉或长尾夹,日方订书钉质量很好,从光泽就能看出来,无尾夹居多,而且无论怎么装订,绝对不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信封,日方信封是单位订制的,亚光,淡灰或淡青色,印刷质量一流,我们就是普通信封……  
就是这里一点点,那里一点点,造成了我们的区别。  


昨晚给日方寄送一份材料,是为下级单位转送的,拿过来一看,太寒酸了。大白色的纸排满了文字,除了项目内容之外再没有任何信息,就这样寄过去日方会怎么想? 让他们重做来不及了,我用了一个多小时,在页眉上增加了部门名称、联系方式,用75%灰度。正文部分增加了单位名称、分隔线、项目编号、日期等存档信息,增加了项目有关的提示性信息,让对方在不看全文的前提下知道这是谁寄来的什么项目。缩小字号,增大字间距,修改了部分口号式的语言,修正了十余处错别字。打印两份,寄送一份,存档一份,转换成PDF格式一份……  


一些新到机关工作的年轻人往往眼高手低,想做大事,对这些琐事颇为不屑,让他们打材料,经常是错字满篇,版面更不用说,基本上是“原生态”的。但在对外联系中,对方对我们工作能力和水平的判断,往往就在这不经意的小事上面。

  
人和人之间的区别,说起来没有多大,高考不过是差了那么十几分,公务员考试相差几分,但就这些微小的差别决定了人的前途。细节做得好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能反映一个人基本素养,一个产业、一个国家的内在发展水平。表面上的差距一点点,内在的差距可能是阶段性的。在赛场上,冠亚军的差别经常用毫秒来划分。日本公交系统的正点率做得无可挑剔,轨道交通可以精确到十几秒内,公共汽车相差也仅在几分钟内。日本的拥挤程度都远高于我国,东京的拥挤程度也高于北京,但是他们做到了我们还做不到。  

平日里那些看似无关简要的一点点,在关键时候就是质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