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经贸关系70年
战后中日两国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围绕着地区秩序和影响力展开了一场复杂且动态演变的博弈。这段历史并非一条简单的持续竞争线,而是经历了从初期隔绝、中期深度合作到当前战略竞争凸显的多个不同阶段。
第一阶段:隔绝与有限接触 (1949-1972)
在这一时期,新中国面临严峻的内外挑战,在国际上相对孤立,对地区秩序的影响力有限。而日本则在美国主导的同盟体系下迅速实现经济复苏。此时的中国更多是在道义和话语上保有“战胜国”的身份,但在现实的地区权力格局中,双方并无直接的竞争与合作,压制与反压制关系。
第二阶段:以经济合作为主轴的互惠期 (1972-2000s)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长达近三十年的合作主流时期。在此期间,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巨额投资和技术转移,深度参与并支持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外部动力。两国形成了高度互补和互惠的经济关系,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是当时双边关系的压舱石。
第三阶段:战略竞争日益凸显的复杂共存期 (2000s至今)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特别是经济实力迅速增长并超越日本,两国关系的“结构性矛盾”开始浮现,战略竞争逐渐成为双边关系的主导面。
面对新的力量格局,日本的外交策略也做出深刻调整,开始更主动地塑造地区秩序。不仅强化传统的日美同盟,还积极运用“价值观外交”,联合区域内外力量推动“自由开放的印太”(FOIP)愿景,并主导构建了如《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类不含中国的新型多边经济框架,试图在经济制度和规则层面构筑新的影响力,以对冲和平衡中国在亚太地区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