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人的宿舍住着12个人,没有暖气,冬天早上醒来时,枕边可以看到呼吸凝结出来的白霜。没有热水只能用带着冰碴的冷水洗漱,有时候天太冷了,自来水管都会冻住,脸盆会冻结在地上。
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每周可以洗一次澡,每月可回家一次,有如刑满释放的雀跃。
35座的郊区大巴有时候会挤下70人。乘务员用极具穿透力的声音喊,里面还有地方再上几个。门口挤满人实在上不去了,司机会把车往前开几米,一个急刹车,人群一阵晃动,会晃出新的空间,然后再上几个人…… 在这样的公交车里,无需手扶把手,可以在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平安到家。
没错,这就是我在20世纪90年代一所重点高中的生活。
面对各种艰苦的条件,学校会反反复复、反反复复地讲,你们要改变命运,要上好的大学,唯一有用的就是高考分数。艰苦的环境最锻炼人,周文王在监狱里写出来周易,司马迁糟了刑罚写出来史记。某某届的学生,入学时家里交学费时连角币都拿出来了,高中三年只吃馒头和咸菜生活,最后考上了某某大学……当然,学校条件艰苦不要回家对家长说,因为说了也解决不了什么问题。
老师的话并非杜撰,真名实姓的故事不会有假,学校食堂的饭菜除了馒头咸菜也确实没有多少想象空间。
那一年16岁,把老师的说法当做真理,也接受了苦大仇深的命运。
艰苦的环境是对身心的消耗。高考前夕,很多人处于崩溃的边缘。安静地自习时,有人会呆呆地看着天花板,有人突然长叹一声把头伏在课桌上,有人突然间离开教室很久才回来。
有人无视学校的禁令公开谈恋爱,有人在附近的游戏厅打发时间,这是学校里为数不多不怎么像集中营的氛围。然而,在高中时期放弃学业上的努力,等待他们的是什么样的命运,其实都很清楚。多年后我回顾高中生涯,我发现最后胜出并非靠智力而是体力,很多才华横溢的同学没有把良好的状态坚持到高考那一天。
一进入大学校园,发现自己真是土得可以。别人嘴里耳熟能详的电影名字,根本不知道说的是什么。不懂音乐,不懂绘画,永远是学校文艺活动的热情观众。在橄榄球、棒球、网球场上,甚至连当热情观众的资格都没有。在学校舞会上根本没有请女生跳舞的勇气。经过简陋的高中教育,我们是女生眼里非常无趣的人。残酷的环境,无论是最后少数胜出者还是被淘汰的大多数,很多人因为极端的经历而形成了偏执、封闭、自我的思维方式,需要多年的自省才能融入城市生活。今天我们两个在这里喝咖啡,应该感谢有高考,但也非常惋惜那些被集中营式的高中生活摧残了青春的同学们。
毛坦厂中学,斑驳窄小的课桌刻着背水一战的誓言,焚香祷告的家长,眼神里是对孩子改变命运的渴望,与我曾经的中学环境如出一辙。
在集中营一样的高中里,鲜有真正的人生优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