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社年 (2025)

合作社的全球价值与持久影响力:构建更美好世界的典范

合作社多样性,联合国国际合作社年背景

本文基于对全球合作社运动历史、理论基础及当代实践的深度分析。

第一部分:全球合作社发展历史与现状

合作社发展的里程碑

  • 1844年:罗虚代尔公平先锋社 – 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现代消费合作社,确立了著名的“罗虚代尔原则”,成为现代合作社运动的基石。
  • 1850年代:德国信用合作社诞生 – 弗里德里希·威廉·赖夫艾森和赫尔曼·舒尔采-德里奇分别创立了农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为全球的合作金融奠定了基础。
  • 1882年:丹麦首个合作社乳品厂 – 开启了农业合作化浪潮,推动了丹麦农业的现代化和国际竞争力。
  • 19世纪后期:全球普及 – 合作社模式在欧洲、北美快速传播,形成了多元化的合作经济生态。
  • 1895年:国际合作社联盟 (ICA) 成立 – 在伦敦成立,标志着全球合作社运动进入组织化、国际化的新阶段。
  • 20世纪初:亚太地区的兴起 – 日本《产业组合法》(1900年)引领亚洲合作社发展,随后印度等国相继建立合作社制度。

全球性的经济力量

$2.4万亿

总营业额

300万

合作社数量

2.8亿

就业机会

全球最大的300家合作社和互助社的总营业额高达$2.4万亿美元。全球合作社总数约300万家,涵盖农业、金融、零售等重要经济领域,提供了约2.8亿个就业机会,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力量。

全球合作社行业影响力分布

全球300强合作社在不同行业展现出显著的经济影响力:

  • 农业和食品工业 占比最高,达 34.3% (103家)
  • 保险业 位居第二,占 29.0% (87家)
  • 批发和零售贸易18.7% (56家)
  • 金融服务13.0% (39家)

这一分布显示了合作社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满足基础民生需求和提供风险保障方面。

第二部分:合作社的本质特征和理论基础

合作社的“DNA”:定义与原则

本质定义

合作社是“人的联合”,以社员民主管理为核心,区别于以资本为纽带的公司。

双重属性

既追求经济效益,也承担社会责任;既是经济关联,也是社会关联

国际合作社联盟 (ICA) 七项原则

自愿开放、民主管理、经济参与、自治独立、教育培训、合作社合作、关心社区。

合作社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

经济学逻辑:效率与规模

  • 交易费用理论: 通过组织内部化,显著降低农业等高交易费用产业中的道德风险与契约成本,优于“公司加农户”模式。
  • 专用资产理论: 通过“二次返利”和民主参与机制,有效激励成员进行专用性投资,避免了战略同盟的不足。
  • 规模经济理论: 通过逐级联合,集合分散力量,实现规模化经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整体议价能力。

管理学逻辑:社会资本与产权制度

  • 社会资本与集体行动: 高水平的社会资本能够显著降低成员间的监督成本和机会主义行为,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
  • 产权理论: “谁参与、谁拥有、谁受益”的产权结构,为成员提供了最直接的经济激励,有利于形成长期激励机制,并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 价值链理论: 合作社组织形式与农业价值增值过程相匹配,通过专用资产、专业知识和专门技术实现价值创造。

第三部分:主要合作社类型与全球案例

农业合作社模式

印度阿穆尔合作社 (Amul):“白色革命”的推动者
核心定位:小农户赋权的社会企业典范。采用金字塔三级体系(阿南德模式),通过统一品牌主导市场,将绝大部分价值返还农民。
欧洲专业合作社模式 (丹麦、荷兰、澳新)
核心定位:产业价值链专家。高度专业化、纵向整合,不涉足金融和生活服务。社员关系为紧密的商业契约关系,强调**高度市场化和国际化**。
日韩综合农协模式
核心定位:全方位生活伙伴。服务范围极为广泛(一站式),包含经济、信用(银行)、共济(保险)及生活服务。是“经济”与“社会”双重属性的成功典范,结构为金字塔式三级体系。

消费与工人合作社模式

意大利消费合作社 (Coop Italia)
以消费者(社员)为中心,将商业运营与社会责任、食品安全、高性价比和透明度紧密结合。社员是合作社的共同所有者和决策参与者。
新加坡职工消费合作社 (NTUC)
通过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充当“市场稳定器”(如平价超市),系统性地解决民生痛点。通过盈利再投资和会员返利,实现社会使命与商业运作的平衡。
西班牙蒙德拉贡合作社 (Mondragon)
联合国“最佳合作社实践”,最具全球化色彩。核心原则包括民主治理(一人一票)、利润共享(多数利润用于再投资)和就业保障。薪资差距不超过1:6。

金融与保险合作社模式

荷兰合作银行 (Rabobank)
全球食品与农业(F&A)金融专家,通过将合作社身份转化为核心商业战略,成功实现全球化,治理结构为一体化合作社。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 (Grameen Bank)
普惠金融与小额金融的先驱。主要目标市场是农村贫困人口(特别是女性),通过“社会抵押”(小组联保、同侪压力)确保还款。
日韩农协银行体系 (JA Bank / NACF)
独特的金融与农业生态系统,实现“产融结合”。资金源自农民成员的庞大、稳定的存款基础。韩国农协(NACF)进行了**双线运行改革**,将商业性金融业务推向市场,保留互助性业务服务核心社员,以实现风险分离。

第四部分:当代价值与未来展望

合作社的持久价值

  • 赋能农业产业化: 提升农业效率与市场影响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
  • 推动普惠金融: 为服务不足的社区提供至关重要的金融支持,促进包容发展。
  • 贡献高效互信的商业环境: 通过透明度、高品质和社区服务,与现代消费者深度共鸣。
  • 构建公平价值链与组织创新: 确保小生产者与产业链相连,公平分享增值收益。

联合国 2025 合作社年目标

国际社会致力于通过以下途径扩大合作社的影响力:

提升认知与展示典范

提升全球对合作社变革性影响的认识;展示世界范围内合作社模式的成功案例与创新成果。

鼓励支持与推动政策

动员政府与社会各界积极支持合作社倡议;倡导有利于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