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店从来就不只是喝咖啡的地方。

2008年秋冬季的一个阴雨天,为了躲雨走进了工作单位附近的一家咖啡店。店内是咖啡、奶油、香水混合的香味,让人愉悦,也让人有归属感。店内格局简洁大方,光线温暖明亮,映衬着外面灰蒙蒙的天空,临街的落地窗视野开阔,可坐在窗边边喝咖啡边看窗外行人。

前台只有两三个人,调制咖啡的是一个帅哥,笑容很阳光,动作娴熟,拉花做得很美。咖啡机乒乒乓乓作响,和安静的环境并没有违和感。我不懂咖啡,只点了最普通的美式,很好喝,好过星巴克和我此前喝过大多数咖啡。厚重的陶瓷杯上印着厚重的“COSTA”字样,我还以为和哥斯达黎加有什么关系,桌子上立的牌子说这是一家来自英国的意式咖啡店。

在那以后,去咖啡店成为生活的一个点缀,偶尔过来坐坐。那个小伙子调制的咖啡很好喝,后来有一段时间他不在店里,我问了店里其他人:那个调咖啡的小伙子呢?店里人笑容灿烂地告诉我:那是个小姑娘,负责技术培训,定期到各个门店轮换。

 

2009年,一位以色列朋友来访,他原本安排了一整天日程,但没想到国人有午休习惯,突然多出来两个多小时让他有点不知所措。我正有些为难,他提出来到附近咖啡店喝杯咖啡,顺便商讨后面工作的细节。我说有家Costa,外方说很喜欢这家咖啡,在伦敦LSE学习时经常去那里。他没有午睡的习惯,下午喝杯咖啡就是休息,咖啡会让心情好起来。意外的两个小时把我从紧张的日程中解脱出来,面对面交流以后我们已经解决了所有问题。可能是忙碌后的轻松,也可能是咖啡的作用,我感觉到了“咖啡会让心情好起来”。

有一次接待国外团组,路上辗转比较辛苦,在高铁站候车时给每人买了一杯Costa咖啡。他们非常意外,甚至有些兴奋。一些人回国后还在邮件中提到那杯让他们喜出望外的咖啡。他们没有感谢中国的美食,却对一杯咖啡念念不忘。

2017年到南方十八线城市工作,在帝都很多街角都有在金融街差不多每个写字楼都有一处的咖啡店变得遥不可及。我在的小城没有一个整洁、舒适的咖啡店,一百公里外的省城也没有。没有熟悉的咖啡,加重了我的疏离感,我想起了国外朋友专门为了一杯咖啡写信致谢。在一线城市和十八线城市之间隔着很多咖啡店。

出行到外地,空闲时间总会找一家咖啡店坐坐,看一个城市的众生。有一次对面不远处坐着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满头银发一丝不苟,穿着得体,气质很好,不言不语,安静祥和。咖啡可能是根植于她内心深处的习惯,或者承载着以往的生活千丝万缕的记忆,也可能她只是需要一个人的空间。在中年轻为主体的咖啡店里,独自喝咖啡的她看起来如此与众不同,却没有任何不合时宜。

首次发表时间:2020年8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