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其本质远非一场简单的关税交锋,而是一场深植于历史、发展模式与全球格局变迁的复杂冲突。这场冲突的爆发,既源于美国作为世界主导者日益加深的不安全感,也根植于中国独特发展道路所积累的内外矛盾。要真正走出困境,最终的答案指向中国自身一场深刻而全面的改革。

一、 冲突的深层根源:失衡的发展模式与美国的焦虑

从美国的视角看,这场贸易战的一个直接起因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即作为世界第一的地位受到挑战而产生的焦虑(2018年)。美国有一种“没有第二”的思维,习惯于主导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长达七八十年,一路走来,其他对手要么倒下,要么臣服。而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中国在立国理念和处理国际关系上选择了不同的道路,让美国感到不安。在美国看来,一个价值观不合又缺乏有效沟通渠道的大国,是最危险的对手(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包括日本、加拿大及欧洲盟友在内的主要贸易伙伴采取强硬姿态,也反映了这种心态。

然而,冲突的根源更为深刻,它内嵌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路径之中。中国的经济腾飞,很大程度上借鉴了东亚的“雁型模式”(2018年),即由政府主导产业政策,通过扭曲国内的价格关系和要素供给,扶持特定产业的比较优势,并结合贸易保护政策,实现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2019年)。这一“经济赶超战略”曾是东亚经济体成功的秘诀,但也埋下了诸多隐患。

一方面,它导致了国内经济结构的严重扭曲(2019年)。国家选择少数有潜力的行业优先发展,形成的巨大产能远超本国需求,而其他行业的发展却长期受到压抑,导致资本在国内找不到健康的投资市场,继而涌入楼市、股市,催生泡沫。另一方面,这种模式必然伴随着高强度的贸易保护和汇率干预措施,以保护本国市场并促进出口。这种“重商主义”倾向——即只想出口、不想进口——在亚当斯密时代就已被批驳,但在今天依然大有人在(2018年)。

当日本、中国这样的超大经济体采用此模式时,其利用他国市场的同时保护自己市场的做法,必然会引起贸易伙伴的强烈反弹。今天中美经贸关系中的许多核心矛盾,例如市场开放程度不对等、政府补贴、国有企业地位等问题,都曾在八九十年代的日美贸易摩擦中上演,其本质都是这种发展模式与外部世界产生的结构性冲突(2019年)。美国认为,中国在竞争领域存在的庞大国有企业,理论上为政府左右市场行为提供了可能,这种政企之间的“暧昧”关系,加剧了其深度不信任(2018年)。

二、 全球格局的演变:从多边主义的黄昏到“超级自贸区”时代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美关系也曾经历过蜜月期。从总设计师1979年访美带回19个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到克林顿政府力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美国曾期待通过将中国纳入全球体系,将其改造为一个符合通行规则的经济体(2018年)。当时中国在不完全具备市场经济条件的情况下入世,的确为其后来的经济腾飞奠定了重要基础。然而17年后,美方认为中国并未完全履行其入世承诺,在享受多边贸易体系好处的同时,选择性地规避了其中的约束,导致WTO规则形同虚设(2018年)。

更重要的是,世界经济格局本身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2018年)。以WTO为代表的旧式多边贸易体系,因190多个成员国议事规则导致搅局容易、达成一致极难,其推进贸易自由化和解决贸易争端的核心功能已陷入困境。其地位相当于“京沪老破小的学区房,住起来不舒服,卖了又舍不得”(2018年)。

取而代之的是以“超大型自贸区”(MEGA-FTA)为代表的新趋势,如美国曾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2018年)。这些新型自贸区以“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为核心特征,构建了远高于WTO标准的新一代国际经贸规则。美、日、欧等主要经济体尽管彼此间存在贸易摩擦,但在推动建设这种高水平自贸区方面,立场却出奇地一致。相较之下,中国在入世后对跟进这一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显得动力不足,仍过度寄望于已不再现实的WTO框架,从而在战略上陷入了被动(2018年)。

三、 战局本身:双方的得失与应对之道

在这场冲突中,贸易战的直接影响对双方而言,是美国的“痛并快乐着”与中国的“一时的艰难”(2019年)。

对美国而言,发动贸易战的好处似乎有三点:一是增加财政收入,用关税补贴国内;二是改善贸易条件,逼迫中国出口商降价;三是扩大国内生产,将市场份额转回本土。但这些好处都经不起推敲(2019年)。首先,征收的关税远不足以弥补本国消费者因价格上涨和厂商福利受损而造成的损失,还会引发国内利益关系再调整,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其次,通过加税改善贸易条件仅限于大国经济体采购的大宗商品(如大豆),而中国对美出口的大部分是“小国”商品,对全球价格影响有限。最后,国际贸易基于比较优势,强行将生产转回国内或转向次优地区,是选择了低效率资源,长期对美国并无好处。

对中国而言,无论美国是赚是亏,自身都是实实在在的吃亏了。出口拉动是中国经济成长最重要的动力之一,美国的关税措施短期内导致对华需求下降,长期则可能导致中国企业永远失去美国市场,其对经济和社会心理的冲击无法忽视(2019年)。

面对冲击,采取反制措施是必要的,否则对方会更加为所欲为。但这必须是有限度的,且要严格遵守国际惯例。因为进口关税主要由国内厂商和消费者承担,如果再狠加进口关税,经济可能面临双重打击。尤其要避免采取本币贬值或限制稀土出口这类“十足的馊主意”(2019年)。前者会引发国内通胀并遭到所有国家反对,后者则违背WTO基本规则,可能引起全世界的经济制裁,其严重性远超加税本身。

四、 唯一的出路:超越战术应对,回归改革根本

这场贸易战早已超越经济范畴,短期性的增加采购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美国开出的问题清单,表面是贸易平衡,实际上都是针对形成贸易失衡的制度性问题。用贸易保护来解决贸易保护,是一种无奈,也重蹈了1929-1933年经济危机演变为世界大战的历史覆辙(2019年)。

最终的出路,不在于战术层面的应对,而在于战略层面的自我革新。中国需要进行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改革,核心是真正解放思想,摆脱过去几十年发展战略形成的路径依赖,以及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思维惯性(2019年)。

这意味着,必须正视并遵守国际规则。从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合约以来,规则与承诺就是主权国家关系的基本约束(2019年)。中国要在国际上有影响力,就必须学会遵守、熟悉并运用国际规则。同时,必须拥抱真正的开放经济思维,理解开放是对等互惠的关系,不能只想着自己好事而忽视对方的利益诉求,“萝卜不能两头切”(2018年)。

归根结底,改革是中国解决问题的根本措施。国内已有人提出的“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思路”,值得重视与思考(2019年)。这不仅是应对贸易战的权宜之计,更是中国融入新一代全球经贸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贸易战没有赢家,因为它迟早都会过去,但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痛苦的催化剂,推动中国做出实质性的改革,通过政策释放出清晰的改革信号,说明中美理念还有很好的共同基础,这才是终止这场冲突的关键(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