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传有一句歌词“发现自己生活在剃刀边缘”。当初不知所云,彼时虽然懂得用剃刀,却还不懂得生活。经历得多了被生活的剃刀反复伤到,才发现这是神来之笔。港台有很多流行歌经久不衰,除了旋律优美,还有很多直指人心的歌词。

Razor’s edge字面意思是剃刀边缘,也就是刀锋。英国大作家毛姆有本小说就叫Razor’s Edge,写了一个人自我救赎道路的艰辛。小说两次改编成电影,第二次在1980年代,不知道赵传写这首歌词是否因为这部电影而灵光乍现。

新冠疫情爆发不久,小朋友的国象老师来电询问是否能上网课。考虑到实际教学效果可能大打折扣,就婉言拒绝了,表示希望等疫情缓和了再说。老师说,他没有课上就没有收入。我听了很难受,是什么样的生活压力让一个男人说出这番话。疫情不到一个月,陆续听朋友说起一些中小企业无以为继而倒闭的事,甚至浙江一家高端旅行社都开始靠微商卖产品度日。那些看起来很光鲜的生活,看起来蒸蒸日上的事业,生活的变数对他们其实是一把把锋利的剃刀,只要一次没有躲过就结束了。

薄薪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靠微薄的薪水把人束缚在岗位上从明太祖时代就有。既然饱暖思淫欲,那让人不饱也不暖,如此就清心寡欲了。如果不甘于薄薪铤而走险,做出腐败的事,那无疑是交出了投名状,只能唯唯诺诺后半生。这么说可能有点刻薄,但思想内核如此。在当下,越穷的地方越腐败贪婪,也是同样的道理。在某些场合,我不会计较被某些人计划外加了一点小钱,也不会和从事底层工作的人争执。这点小事对有些人的意义一点都不小。经常听说某些穷苦地方因为几百元绝望而自杀,或者愤怒而杀人。当负担已经很重时,压垮骆驼只需要再增加一根稻草。可能有人会说,收入低是因为经济发展水平低,无力支付足够高的工资。这句话是似而非,因为这里说的是相对收入而非绝对。企业为社会创造的贡献是他们的增加值,增加值应该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合理的”比例分配到劳动力、资本、技术、土地、行政管理等利益相关者。只要做一下国际比较就知道,即便印度这样人均GDP(也就人均创造的增加值)只有中国几分之一的地方,相似岗位的收入并不低于中国。当收入很低时人甚至无法掩盖身上地下室的霉味,遑论其他。

和芸芸众生相比,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特别是民企。他们面临的是薄利的市场。价格是市场的风向标,利润是经济的原动力。有市场经济以来这句话都是经得起检验的道理。还是那一份增加值,企业在支付了土地租金、资本利息、管理税费以后,属于它那一份已经所剩无几了。又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这是很多企业的真实生活。微薄的利润只够苟且。有多少企业每天都在东拆西借中苦苦支持。一场疫情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让他们离场。

相对于全球大多数国家,中国人对财富积累、子女教育的态度已经发展到近乎疯狂的地步。小孩子从进入校门就开始了人生竞赛,在他们的世界里同学主要是竞争对手而不是合作伙伴。走出国门的一些人表现得非常自我,缺乏团队意识,缺少公共意识。这样的心态并非源于文化传统而源于现实生活。想想在国内生活在社会底层是怎样的百事哀?对父母来说,让孩子有起码的生活保障已经不是爱,而是起码的人道主义。

人们经常用奔波来描述生活的不易, 其实有机会奔波还算好事,很多人根本就是活在剃刀边缘。人生的理想就是实现理想的生活,是不二的自我救赎之路,然而躲过刀锋实属不易,因此自我救赎之路异常艰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