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网络

一段关于代码、游戏与互联网黎明的私人回忆

01. 洪荒时代:赤兔马与汇编语言

九十年代初,PC远未普及,我还在大学。学校开设了 BASICFoxBASE 等课程,但真正点燃热情的,是电脑游戏。在那个通信靠手写、女友遥遥无期的年代,游戏显得格外亲切。

为了玩好游戏,家徒四壁的我琢磨起两件事。其一,是修改游戏角色的属性。玩《三国志》,为了提高武将逃跑的成功率,就想人手一匹赤兔马。彼时网络只是传说,没有论坛可交流,也无装备能购买,唯有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于是,我从汇编语言啃起,研究操作系统和文件加解密,甚至做了个压缩软件来防止作品被随意复制。那时的技术相对简单,实现并不困难。

另一件事,是与机房老师斗智斗勇,此为后话。

编制工具软件与开发应用程序,思维角度全然不同。后者有成熟的语言,按部就班即可;前者却需与电脑的物理层面直接对话,触及操作系统底层、文件存储与扇区读写。这段经历让我受益匪浅,以至于后来接触 Windows、Mac OS 等保护模式的系统也毫无陌生感。

02. 道与魔:一场关于数值的游戏

90年代的游戏,数值基本不加密,32就是32,顶多用十六进制的 20H 表示。通过反复比较数值变化,总能定位到它在内存中的物理地址。想改多少,全凭人品。要面子的改一两倍,没底线的直接改到“爆表”。

商家与玩家的博弈,催生了越来越变态的数据加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来出现了专业的修改软件,同样的思路也能轻松破解许多加密文件。再后来,专业软件越做越好,自己开发工具已无必要。DOS时代,许多技术门槛不高,关键在于是否努力。没女友又没钱的日子,或许反而能成就不少电脑专家。

03. 机房江湖:硬盘保护与革命友谊

当年的机房,如今叫网吧,正式名称是学校运营的计算机实验室。凭卡上机,每小时一元,对穷学生已不算少。初见 IBM 486,唯有“惊艳”二字可以形容,此后见到的任何电脑,都难有那般触动。

遗憾的是,机房电脑C盘写保护,D盘重启后自动清空。现在的孩子很难理解安装三十多张软盘运行游戏的滋味,更难体会电脑重启、心血付诸东流的无奈。破解硬盘写保护,迅速上升为主要矛盾。这涉及BIOS操作,不像今天百度一下便知,我们摸索了数月才找到方法。老师也无可奈何,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有位机房老师很帅,但对学生很凶。一天,他玩游戏总在某一关挂掉,我便告诉他生命值的存储地址。他科班出身,一点即透,随手就改到爆表——如今常说的“爆表”,我们二十年前就玩过了。有了这层“革命友谊”,后来便专挑他值班时上机,省下一笔钱。


04. 新世界:从单机到星辰大海

首次接触网络,是在附近理工大学的 Novell 局域网。海量资料通过网络存取,还有文本聊天工具。那一刻我才明白,联网的电脑与单机竟是两个维度的物种!单机游戏打得再好,赢得的也不过是机器;而联网对战,背后是与你一样绞尽脑汁的真人,对抗的乐趣是无限的。

在那个机房里,我第一次见到了 Unix。它复杂的指令和强大的功能,瞬间超出了我的认知,却也让人着迷。如果说C语言是一辆汽车,那 UNIX 就是一架航天飞机,能带你进入无限未知。

05. 语言的进化:从C到JAVA

C 语言编写的程序可直接在Unix下运行,这点很讨喜。汇编虽能直接操作硬件,却太过原始繁琐。许多人抱怨 C 的指针麻烦,但与汇编相比,已是天壤之别。

C 及其衍生的 C++Visual C,至今仍是最强大的编程工具。后来,JAVA 火了一阵,它可视为 C 的简化版,去掉了直接读写内存等危险操作,优势在于“一次编写,到处运行”。这对于网络编程而言,无疑是划时代的。所谓划时代的思想,有时就是把人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思想。

在那个 JAVA 时代,我正在大连——一个打牌等同于“打滚子”的地方。业余时间,我用 JAVA 写了个“打滚子”游戏,支持局域网四人对战,那时联众还未出现。

06. 虚拟的幽灵与隐私的消逝

DOS时代,控制电脑的常用方法是编写内存驻留程序,它像幽灵一样隐藏在内存中,监听一切。如何混入系统、躲过查杀才是核心技术。进入网络时代,这类程序演变为“后门”,用于偷窥或窃取信息。

1996年,拨号上网走进家庭。1998年克林顿“拉链门”事件让雅虎瘫痪,网络已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到2002年,互联网成为许多单位的标配。同年,我奉命建设单位的局域网,从服务器能看到每个节点的信息,不禁感慨网络之下再无隐私。网络建成后,我迅速移交了管理权,志不在此,也觉得这是个风口-浪尖的位置。


07. 狂欢的广场与不死的灵魂

2002年以前,我们多是网络看客,互动场所在聊天室、QQ和MSN。聊天室里可以谈人生哲学,但更多是约会和吵架。

自由与免费,才是互联网不死的灵魂。

让大众知晓博客的,是两个女人。一位是竹影青瞳,以大尺度写真让世人知道了博客的存在。另一位是木子美,在天涯社区以一份《遗情书》引爆网络。她文笔洗练,目光锐利,撕开了无数虚伪的面具。天涯社区也因此一战成名,留下了“外事不决问谷歌,内事不决问百度,房事不决问天涯”的金科玉律,堪称网络时代的黄埔军校。

木子美后来消失了,可谓“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若干年后,微博上活跃着一位文笔辛辣的“不加V”,人称木老师。再后来,“不加V”也销声匿迹,但其灵魂不灭,据说已化身为一只乌鸦,继续点醒世人。

后记

本文由几篇零散微博整理而成,最早发表于2014年。在第三方媒体上,文字常会无声消失,这篇就是一例。好在我有记录的习惯,这次重发,删改了部分可能被视为敏感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