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世15年,“非市场经济地位”突然间变成热词。美国、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美欧三大经济实体各种唇枪舌战,最近连日本也举着牙签参加战斗了,甚至连阿根廷都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市场经济地位的前世今生

WTO 并没有要求成员必须实行某种特定的经济制度,有些世贸组织成员市场化水平很低,这是事实,但多边贸易体制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假设之上的,市场经济是公认的准则。这是谈论一切恩怨情仇的起点。

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中国的《入世议定书》第15条里面明确规定,对于反倾销诉讼,对于非市场经济国家,进口国可根据第三方市场的价格作为评判中国产品是否倾销的依据,这为滥用规则留下了很大空间。因此,废止非市场经济国家地位条款,似乎成了矛盾焦点。

这一枪真地脱靶了。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世贸组织的原则和标准,入世议定书也没有规定任何成员需要承认或者否定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中国要求其他国家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依据。对进口国而言,即使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只要放弃使用第三国市场作为价格基准的做法,就算履行了议定书第15条内容。这两点,正是其他国家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原因和底气。

官方说准备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欧盟等国拒绝承认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也许只是随口一说,因为这样的诉讼缺乏依据。如果需要起诉,只能要求进口国在中国入世15年后结束使用反倾销案件的替代国市场做法,但这是另一回事了。

倾销和反倾销,是常见的国际贸易争端,用术语叫国际贸易救济。进口国在实施反倾销调查时确定一项产品是否存在倾销现象,有很多标准可以使用,包括参考出口国国内价格、出口到第三方市场的价格、出国实际生产成本,当然也包括相似产品在第三国的生产成本。不是说国外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了,就没有反倾销调查了,最多不再用第三国成本替代中国成本。只要调查是进口国在做的,总是不难找到证据的。

关于入世我们承诺了什么

中国入世为什么那么难?大体上有三个原因。一是中国来晚了,尽管中国1948年就是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但因为多种原因并没有成为WTO的创始成员国。作为新成员加入和作为创始成员国区别太大了,就像拿到原始股和在市场上买股票的区别一样。二是中国太大了。纵观WTO成员,市场经济搞得一塌糊涂的国家太多了,但都没有作为问题,因为这些国家经济规模小、涉及的产业少。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入世以前就在国际市场占有很大份额,这样成员入世带来的冲击可能连欧美都很难承受。三是所谓贸易的公平性问题。按照市场经济的思维,基于自由竞争市场形成的价格是公平的价格,而非市场竞争机制下或者扭曲的市场机制下形成的价格可能是不公平的。说得直白一点,政府定价的产品可能是不公平的、拿政府补贴的产品可能不公平的、人财物这些生产要素价格不是由市场决定的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可能是不公平的。这个看法可能有些偏颇,却是WTO多数成员认可的标准。因此,中国要入世,问题就没那么简单。

不简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付代价,要开放市场、调整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等。

二是要允许特例和过渡性措施,进口国可以针对中国的产品实施一些保护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也就是中国入世,不仅自己要调整,也要允许进口国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在反倾销调查中的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就是这样一种情况。

三是要有市场经济承诺。中国入世时还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现在是不是还在争议中),为了入世,中国做出了20多项承诺,承诺在10-15年内在某些重要领域达到市场化的标准。具体文本网上都有,这里就不多说了。其中汽车关税减让、金融业、新闻出版业、邮政物流业的开放,政府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重要领域,中外在是否履行了承诺这件事上,分歧还很大。

以上这些内容打包形成了一个20页左右的文件和一大堆附件,叫做《中华人民共和国加入议定书》,这个议定书是中国与WTOWTO成员之间的法律文件,并不是WTO条款本身的一部分。换句话说,中国入世是有条件、有承诺入世。中国入世后,就像很多人结了婚一样,特别是过了蜜月期,气氛和表情就不一样了。

美国、欧盟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只不过是让中国回到谈判桌前的一个筹码。大家吵了好久,累了,也烦了,那就坐下来谈谈吧。

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一种可能的结局

一、国外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承诺在反倾销诉讼中不再使用替代国方案

二、国外要求中国全面落实入世承诺。

三、中国强调已经全面落实入世承诺,但也会强调进一步深化改革

四、中国有限度开放一些“敏感”行业。

五、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淡出媒体关注。

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问题还是那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