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 | 学习笔记
第一节 物质的分类及转化
一、 物质的分类
1. 分类方法
- 树状分类法: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如:纯净物 → 单质/化合物)。
- 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分类(如:\(Na_2CO_3\) 既是钠盐,又是碳酸盐)。
2. 关键概念
- 同素异形体:由同一种元素形成的几种性质不同的单质(如石墨与金刚石)。
- 酸性氧化物: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CO_2, SO_3\))。
- 碱性氧化物: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如 \(CaO, Fe_2O_3\))。
二、 分散系及其分类
| 分类 | 溶液 | 胶体 | 浊液 |
|---|---|---|---|
| 粒子直径 | < 1 nm | 1 ~ 100 nm | > 100 nm |
| 稳定性 | 稳定 | 介稳定 | 不稳定 |
| 特征性质 | 均一透明 | 丁达尔效应 | 静置分层/沉淀 |
重点实验:\(Fe(OH)_3\) 胶体的制备
- 操作: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饱和 \(FeCl_3\) 溶液。
- 现象:液体变为红褐色。
- 方程式:
$$FeCl_3 + 3H_2O \xrightarrow{\Delta} Fe(OH)_3(\text{胶体}) + 3HCl$$
- 注意:不可过度加热,不可搅拌(防止聚沉)。
三、 物质的转化
单质到盐的转化链(钙系列):
$$Ca \xrightarrow{O_2} CaO \xrightarrow{H_2O} Ca(OH)_2 \xrightarrow{HCl} CaCl_2$$
非金属转化链(碳系列):
$$C \xrightarrow{O_2} CO_2 \xrightarrow{H_2O} H_2CO_3 \xrightarrow{Ca(OH)_2} CaCO_3$$
第二节 离子反应
一、 电解质与电离
- 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如酸、碱、盐)。
- 电离: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
$$Na_2SO_4 = 2Na^+ + SO_4^{2-}$$
二、 离子反应与方程式
1. 发生条件(复分解型): 生成沉淀、放出气体、或生成水。
2.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步骤(拆分规则是核心):
拆分口诀: 强酸、强碱、可溶盐,拆成离子向天看;单质、氧化、难溶、水,保留化学式写在反。
- 例: \(Na_2SO_4\) 与 \(BaCl_2\) 反应
$$Ba^{2+} + SO_4^{2-} = BaSO_4\downarrow$$
- 例: \(CaCO_3\) 与 盐酸 反应(\(CaCO_3\) 难溶,不拆)
$$CaCO_3 + 2H^+ = Ca^{2+} + H_2O + CO_2\uparrow$$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本质与特征
- 特征: 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
- 本质: 电子的转移(得失或偏移)。
二、 氧化剂与还原剂
四字真言(必背):
升 — 失 — 氧 — 还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作还原剂)
降 — 得 — 还 — 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作氧化剂)
常见物质:
- 常见氧化剂:\(O_2, Cl_2\), 浓 \(H_2SO_4, HNO_3, KMnO_4, FeCl_3\)。
- 常见还原剂:活泼金属 (Fe, Al), \(H_2, C, CO\)。
⚗️ 实验总结 (必考)
1. 胶体的鉴别:
- 利用丁达尔效应:用激光笔照射液体,若有光亮通路则为胶体。
2. 离子共存判断:
- 凡是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气体、水、或氧化还原)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 注意溶液颜色(如 \(Fe^{3+}\) 黄色,\(Cu^{2+}\) 蓝色)和酸碱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