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届内阁的组成及其政策信号,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日关系走向的广泛关注。主流观点认为,新内阁在安全、地缘政治等议题上的立场,可能为两国关系带来新的摩擦点。然而,这种政治信号也受到日本国内深厚的经济现实与复杂的执政联盟力量的制衡。
与其将此简单解读为中日关系的晴雨表,不如将其视为一个观察窗口。透过日本所展现出的内在矛盾纠结,可以更清晰地透视全球地缘政治与经济格局的深刻演变,以及中国在其中所面临的、一个正在形成的国际经贸新生态。
日本的“双重性”:一个结构性困境的剖析
要理解日本的对外政策,就必须认识到其长期存在的“双重性”。这构成了其对华战略的内在矛盾,也使其成为观察全球趋势的典型样本。
一方面,是追求地缘安全与战略自主的倾向。近年来,日本不断强化传统军事同盟,积极构建以“价值观”为纽带的多边安全合作网络,并大力推行“经济安全保障”等相关政策。其背后,是希望在地缘政治变局中实现更大的安全空间和战略主动权的深层诉求。新内阁的政策取向,正是这一趋势的延续与强化。
另一方面,是无法割裂的经济融合现实。与此同时,日本经济产业省在《2025年通商白皮书》中,对这一经济现实进行了官方且深入的剖析。白皮书明确指出,中国制造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扩张,不仅重塑了全球贸易投资格局,更使得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各国对中国的供应链形成了高度甚至结构性的依赖。这种根植于产业链分工的深度捆绑,意味着任何试图彻底割裂的想法都将面临巨大的经济代价。
正因如此,白皮书提出的应对战略也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双重性”:其一,通过与“志同道合国家”加强协调,强化供应链韧性,来回应安全层面的关切;其二,又强调要通过与“全球南方”国家开展“共创”合作,来维持日本经济的开放性与发展动力。这种政策设计,清晰地勾勒出日本在维持经济融合与追求战略安全之间的艰难平衡。
从“去风险”到“再结盟”:全球经贸规则的重塑
日本所面临的困境,在德国、韩国等国也以不同形式上演。这些国家都在尝试重新校准自身的全球定位,以适应一个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新阶段。这一新阶段,正在重塑全球的经贸规则与生态,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
- 安全逻辑优先:传统的以效率和成本为首要考量的全球分工体系正在被打破。国家安全、产业安全和供应链的韧性,正日益成为影响经济决策的优先因素。
- “去风险化”成为共识:与全面的“脱钩”不同,“去风险化”(De-risking)成为主要发达经济体的政策共识。其核心是在战略性领域,有选择地降低对单一国家的依赖,构建更具弹性和多元化的供应链网络。
- “价值观”驱动的经济结盟:经济合作越来越多地与政治制度、价值观等非经济因素挂钩,“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等概念应运而生。世界经济正呈现出围绕不同技术标准、治理模式和价值体系,进行“再结盟”的趋势。
中国面临的新生态:挑战与战略适应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贸生态,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外部环境的“双轨”特征日益明显,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越来越多地同时扮演着“经济合作者”和“安全竞争者”的双重角色。
这意味着,经贸关系作为双边关系“压舱石”的作用正在相对减弱,政治、安全领域的摩擦更容易传导至经济领域。同时,发达国家以“去风险化”和“经济安保”为旗号的政策协同,使得中国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外部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过去基于市场逻辑的产业竞争,正转变为叠加了国家战略意图的系统性竞争。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多元化布局,东南亚、拉美、非洲等“全球南方”国家,战略地位显著提升。未来,围绕基础设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标准和市场机会,各方力量的互动将更为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