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

刚刚过去的2025年“十一”黄金周,八天长假描绘出了复杂的经济图景。各大交通枢纽人潮涌动,出行人数再创新高,彰显了市场的活力与流动性。但另一方面,预想中的消费狂潮并未如期而至,人均消费额的增长乏力,“消费疲惫”的迹象贯穿始终。

即便有限的消费热情,也呈现出极高的地理集中度。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如三块巨大的磁石,吸附了全国大部分的假日消费。从高端零售到文化娱乐,从科技体验到特色餐饮,繁荣的景象几乎只在这些核心都市圈上演。

这个黄金周,与其说是一次全民消费的盛宴,不如说是一场对经济版图的压力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在当前经济承压、寻求新增长动力的关键节点,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不仅是经济的“压舱石”,更是驱动未来的核心引擎。

长期以来,对大城市抱着一种复杂甚至矛盾的心态。既享受着它们带来的机遇、效率与繁荣,又深陷于对其“野蛮发展”会导致“城市病”的忧虑之中。出于对交通拥堵、房价高企、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恐惧,制定了种种旨在“控制大城市规模”的政策,并将资源与期望,倾向于星罗棋布的中小城镇,寄望于实现一种更“均衡”的城市化。

然而,经济规律是客观且强大的。黄金周的消费数据再次印证了现代经济学的基本逻辑——集聚即效率,分工即发展。只有在大城市群这样的空间尺度上,才能形成足够精细的劳动分工,催生出颠覆性的技术创新,并孕育出能够引领风尚的庞大中产消费阶层。试图通过行政手段限制大城市的发展,无异于给最强壮的引擎人为限速,其结果必然是整体经济动力的衰减。为了追求城市化率数字,而将资源分散投入到缺乏产业基础和竞争力的中小城镇的策略,不仅未能有效拉动产业升级,反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诚然,大城市的“野蛮发展”确实会带来严峻的“城市病”,但这不应成为因噎废食的理由。将“城市病”视为城市发展的必然绝症,是一种懒惰且过时的思维。事实上,“城市病”本质上是一个治理问题,而非规模问题。

今天的政策工具箱与技术手段,已今非昔比。将治理的失败,归咎于城市发展的规模,无异于缘木求鱼。所需要的,不是压制和恐惧,而是拥抱与善治。

这个黄金周的消费热力图,就是未来经济的指引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所需要的不是更少的大城市,而是更多治理得当、充满活力、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一流城市群。现在,是时候彻底反思那些限制优秀“长子”发展的过时策略,将资源和注意力聚焦于最强大的增长引擎之上。

让要素自由流动,让城市群引领发展,用精细化治理取代简单化控制——这,才是应对当前经济挑战,走向更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