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

硫及其化合物

硫(S)与二氧化硫(SO₂)

1. 硫单质 (俗称硫黄)

  • 物理性质:黄色晶体,质脆,难溶于水,微溶于酒精,易溶于二硫化碳(CS₂)
  • 化学性质
    $Fe + S \xrightarrow{\Delta} FeS$ (黑色)
    $2Cu + S \xrightarrow{\Delta} Cu_2S$ (黑色)
    $S + O_2 \xrightarrow{点燃} SO_2$

2. 二氧化硫 (SO₂)

  • 物理性质:无色、刺激性气味、有毒气体、易液化、易溶于水(1:40)。
  • 化学性质:酸性氧化物、漂白性、还原性、氧化性。

SO₂ 的四大化学性质

酸性氧化物通性
$SO_2 + H_2O \rightleftharpoons H_2SO_3$ (可逆)
$SO_2 + 2NaOH = Na_2SO_3 + H_2O$
漂白性 (暂时的)

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后恢复红色。(原理: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

还原性 (主要)
$2SO_2 + O_2 \xrightarrow[V_2O_5]{\Delta} 2SO_3$ (工业制酸)
使酸性 $KMnO_4$ 褪色
弱氧化性
$SO_2 + 2H_2S = 3S\downarrow + 2H_2O$

硫酸 (H₂SO₄)

浓硫酸特性:
  • 吸水性:作干燥剂(物理变化)。
  • 脱水性:使有机物炭化(化学变化,如蔗糖变黑面包)。
  • 强氧化性
    $Cu + 2H_2SO_4(浓) \xrightarrow{\Delta} CuSO_4 + SO_2\uparrow + 2H_2O$
    $C + 2H_2SO_4(浓) \xrightarrow{\Delta} CO_2\uparrow + 2SO_2\uparrow + 2H_2O$
$SO_4^{2-}$ 检验方法: 先加稀盐酸酸化(排除 $Ag^+$, $CO_3^{2-}$, $SO_3^{2-}$ 干扰),再加 $BaCl_2$ 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含 $SO_4^{2-}$。

氮及其化合物

氮循环与固氮

氮的固定: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N_2$)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

  • 自然固氮:雷雨天($N_2 \to NO$)、根瘤菌。
  • 人工固氮:合成氨。

氮氧化物的转化 (“雷雨发庄稼”)

$N_2$ $NO$ (无色) $NO_2$ (红棕色) $HNO_3$
$N_2 + O_2 \xrightarrow{放电} 2NO$
$2NO + O_2 = 2NO_2$
$3NO_2 + H_2O = 2HNO_3 + NO$

氨 (NH₃)

  • 无色、刺激性气味,密度<空气。
  • 极易溶于水(1:700),可做喷泉实验
  • 氨水显弱碱性:$NH_3 + H_2O \rightleftharpoons NH_3\cdot H_2O \rightleftharpoons NH_4^+ + OH^-$

铵盐 (NH₄⁺)

  • 受热易分解:$NH_4Cl \xrightarrow{\Delta} NH_3\uparrow + HCl\uparrow$
  • 与碱反应放出氨气 (检验方法):
    $NH_4^+ + OH^- \xrightarrow{\Delta} NH_3\uparrow + H_2O$

硝酸 (HNO₃)

强氧化性(不产生 $H_2$):
$Cu + 4HNO_3(浓) = Cu(NO_3)_2 + 2NO_2\uparrow + 2H_2O$
$3Cu + 8HNO_3(稀) = 3Cu(NO_3)_2 + 2NO\uparrow + 4H_2O$

常温下,Fe、Al浓硝酸中发生钝化

无机非金属材料

1. 传统硅酸盐材料

  • 陶瓷:黏土高温烧结。
  • 玻璃:原料纯碱、石灰石、石英;成分 $Na_2SiO_3, CaSiO_3, SiO_2$。
  • 水泥:原料黏土、石灰石;水硬性。

2. 硅与二氧化硅

  • Si:半导体,芯片,太阳能电池。
  • SiO₂:光导纤维,石英玻璃,水晶。
  • 反应:$SiO_2 + 4HF = SiF_4\uparrow + 2H_2O$ (刻蚀玻璃)。

第五章 强化练习 (10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 放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断键吸热 < 成键放热)。
  • 吸热反应:反应物总能量 < 生成物总能量(断键吸热 > 成键放热)。
常见放热反应
  • 所有燃烧反应
  • 酸碱中和反应
  • 大多数化合反应
  • 活泼金属与水/酸反应
  • 铝热反应
常见吸热反应
  • 大多数分解反应
  • $C + CO_2 \xrightarrow{\Delta} 2CO$
  • $C + H_2O \xrightarrow{\Delta} CO + H_2$
  • $Ba(OH)_2 \cdot 8H_2O + 2NH_4Cl$ (冰袋原理)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 原电池

构成条件:两个活性不同的电极、电解质溶液、闭合回路、自发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 – 稀H₂SO₄ 原电池

负极 (Zn) $Zn – 2e^- = Zn^{2+}$ (氧化/溶解)

正极 (Cu) $2H^+ + 2e^- = H_2\uparrow$ (还原/气泡)

电子流向: 负极 $\to$ 导线 $\to$ 正极

离子流向: 阳离子 $\to$ 正极,阴离子 $\to$ 负极

🫧
🫧

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 化学反应速率

公式:$v = \frac{\Delta c}{\Delta t}$ (单位:$mol/(L\cdot s)$ 或 $mol/(L\cdot min)$)

影响因素 (内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影响因素 (外因)
T↑ $\to$ v↑
c↑ $\to$ v↑
P↑ $\to$ v↑ (仅气体)
催化剂 $\to$ v↑

⚡ 速率计算器

/ =

2. 化学反应限度 (化学平衡)

定义: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的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特征判断 (v-t图):
1. 逆:可逆反应。
2. 等:$v_{正} = v_{逆} \neq 0$。
3. 动:动态平衡。
4. 定:各组分浓度保持一定(不一定相等)。
5. 变: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注意:平衡时,反应并未停止!

第六章 强化练习

有机化合物基础:烃

甲烷 (CH₄)
  • 结构:正四面体,键角 109°28’。
  • 性质:稳定(不褪色),可燃。
  • 取代反应:$CH_4 + Cl_2 \xrightarrow{光} CH_3Cl + HCl$ (产物有一氯、二氯、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乙烯 (C₂H₄) —— 烯烃代表

结构简式:$CH_2=CH_2$ (平面结构,含碳碳双键)
加成反应
$CH_2=CH_2 + Br_2 \to CH_2BrCH_2Br$ (褪色)
$CH_2=CH_2 + H_2O \xrightarrow{催化} CH_3CH_2OH$ (制乙醇)
氧化反应

使酸性 $KMnO_4$ 溶液褪色。

加聚反应:$nCH_2=CH_2 \to [CH_2-CH_2]_n$ (聚乙烯PE)

苯 (C₆H₆) —— 芳香烃

  • 结构:平面正六边形,碳碳键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独特的大$\pi$键)。
  • 性质:不能使酸性 $KMnO_4$ 褪色,不与溴水反应(但可萃取)。
  • 反应:易取代(溴苯、硝基苯)、难加成、可燃烧。

乙醇与乙酸

🧪 官能团构建台

酯化反应(取代反应)

$CH_3COOH + C_2H_5OH \xrightarrow[加热]{浓H_2SO_4} CH_3COOC_2H_5 + H_2O$
饱和 $Na_2CO_3$ 溶液的作用:
1. 溶解乙醇。
2. 中和乙酸。
3. 降低乙酸乙酯溶解度(利于分层)。

基本营养物质

类别代表物水解产物特性
糖类 葡萄糖 (单糖)
蔗糖 (二糖)
淀粉/纤维素 (多糖)

葡萄糖+果糖
葡萄糖
葡萄糖:银镜反应、新制Cu(OH)₂
淀粉:遇碘变蓝
油脂 植物油 (液)
动物脂肪 (固)
高级脂肪酸 + 甘油 碱性水解叫皂化反应
蛋白质 酶、肌肉、毛发 氨基酸 变性、颜色反应(遇浓硝酸变黄)、灼烧烧焦羽毛味

第七章 强化练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 金属的冶炼

金属活泼性冶炼方法举例
K Ca Na Mg Al电解法$2Al_2O_3 \xrightarrow{电解} 4Al + 3O_2$
Zn Fe Sn Pb (H) Cu热还原法$Fe_2O_3 + 3CO \xrightarrow{高温} 2Fe + 3CO_2$
Hg Ag热分解法$2HgO \xrightarrow{\Delta} 2Hg + O_2\uparrow$

2. 资源的综合利用

  • :干馏 (化学变化 $\to$ 焦炭、煤焦油、焦炉气)、气化、液化。
  • 石油:分馏 (物理变化 $\to$ 汽油/煤油/柴油)、裂化 (提高汽油产量)、裂解 (获得乙烯/丙烯等基本原料)。
  • 海水
    制镁:海水 $\xrightarrow{石灰乳}$ $Mg(OH)_2$ $\xrightarrow{HCl}$ $MgCl_2$ $\xrightarrow{电解}$ Mg
    提溴:浓缩 $\xrightarrow{Cl_2}$ $Br_2$ (吹出、吸收、蒸馏)

3. 绿色化学

核心理念: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污染。

原子经济性:原子利用率 100% (期望产物质量 / 反应物总质量)。

例:化合反应、加成反应的原子利用率为 100%。

第八章 强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