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秋,加州校园。学校的电脑实验室里大家都在用windows 电脑,几乎没有人理会角落里那几台Power Mac. Windows这么好用,学校还要保留Apple台式机,让人不禁有些好奇。当时我不会料到十几年后会在Windows和MacBook之间选择了后者。

用了20多年Dos 和 Windows ,对电脑的操作已成习惯,Win 7和Win10以良好的稳定性和便利性不断强化这种依赖。尽管iPhone 和iPad都是苹果的,但只是轻量级应用,不是桌面操作系统,选择桌面电脑时还会优先考虑Windows。

早期的Mac电脑用IBM和摩托罗拉的Power芯片,很多型号以Power 命名。但Power革新太慢,性能很快被后起之秀英特尔超越,于是转投英特尔门下。乔布斯复出后,Apple笔记本电脑设计十分拉风,让人趋之若鹜。甚至在一次的微软发布会上,台下是一片明晃晃的Apple Logo. 但绕到屏幕正面却看到很多熟悉的Windows 系统。这样的买椟还珠实在糟蹋了MAC 系统,但也表明Apple正在加入主流硬件体系。用英特尔芯片的Apple并没有很多吸引我的地方。

决定选择MacBook是因为M1芯片。续航和发热是笔记本的软肋。标称上续航五六个小时实际跑不到一半。本来以轻便见长的笔记本不得不带着电源到处找插座,轻便皆无,体验酸爽。先后用过两代MS Surface 平板电脑,外观设计相当不错,但运行稍大一些的程序就会触发风扇狂转。夜深人静时听起来像喷气式飞机,又像帘外潺潺雨声。用过英特尔Atom芯片的电脑,跑Win8能卡到怀疑人生,那次不良印象让我对低功耗芯片电脑的性能心有余悸。

用M1芯片的MAC电脑上市后,到附近的体验店体验了MacBook,十分”冷静“,令人难忘。M1芯片的MacBook Air标称18小时续航,无风扇设计。两个指标击中了我的痛点,发现除了没钱已经没有什么可纠结。

后来关注了一下M1的技术路线,发现这是芯片史上的一次革命。M1是精简指令集芯片,和苹果手机芯片类似。近年来随着手机普及,以ARM架构为代表的精简指令集芯片大行其道。平心而论,精简指令集的芯片做得再好,性能上也难以赶上英特尔这样的复杂指令集芯片。但在在乎性能不在乎能耗的场合,高端英特尔芯片是绝对霸主,但当能耗成为主要指标时,规则就变了。就像全世界绝大多数地方都用单位面积产量衡量农业绩效,但以色列却用每吨水的产量,因为那里水比土地更重要,也更有意义。移动计算时代,性能够用的低功耗芯片迅速普及。随着云计算和物联网不断普及,也许会有那么一天,衡量计算机性能的不再是每秒几万亿次计算,而是每瓦几万亿次。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移植,简单的移植不足以惊艳。M1芯片放弃了桌面电脑经典的南北桥格局,把数据处理密集的影响使用体验的CPU、内存、图形处理芯片和AI芯片做成整体,减少了数据交换的瓶颈效应。选择这样的架构需要自信,自信来自苹果多年开发操作系统的经验。单纯从工艺来看,M1芯片并没有超越同时代,但新架构的实用性和效率却是划时代的。苹果归根结底是一家软件公司,用软件思维进行硬件革命。

如果没有开发操作系统的经历,可能不会今天的苹果,不会有后来的iPhone。IOS和Mac OS 都是类Unix架构,功能有差异,但本质无不同。iPhone的流畅度至今无人能及,主要来自优化操作系统的经验。在Windows一统天下的时代,如果Apple没有对自己操作系统的坚持,如果不是有些地方的教室让然放着几台Mac电脑,恐怕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

人天性从众,喜欢主流,喜欢大一统,总有改造另类小众的原始冲动。但建立在单一规则上的社会结构是脆弱的。当水的重要性超过土地面积,移动的需求超过了性能,竞争规则就要改写,甚至颠覆。Apple最艰难的时候不得不向比尔盖茨求助,ARM也有肯求英特尔合作被拒的经历。他们曾经不是主流。移动计算兴起后,曾经不可逾越的Wintel联盟分别被各自的小对手超越。曾经在边缘苦苦挣扎的另类小众已经走到舞台中央。你方唱罢我登场,谁知道下一个改写竞争规则的技术什么时候出现?

包容多样,未来才会有更多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