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与中国

第一章:何为现代社会?

对现代化、现代性与现代社会的多维度剖析

按:生活在现代,但我们所处的还不是现代化的国家,不是现代化的社会,甚至不是现代化的人,否则中央不会提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国家的任务。了解现代化首先要了解现代(modern)的内涵。在学术领域,很多人用现代性(modernity)来描述现代的含义,但本人觉得这个说法不够大众化,用现代社会的概念来描述现代或者现代性。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僵化的,它是一种现象,一个过程,一种趋势。

经济维度

经济上的现代社会起源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般把1760年代出现的珍尼纺纱机、瓦特的蒸汽机作工业革命的开始,实际更加基础的是1750年英国发明了低成本炼钢技术,使得大机械制造、高效率运输方式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之前的一两百年,经历了伊丽莎白黄金年代的英国国力空前强大,信奉重商主义,对外贸易发达,保护个人财产,宗教政策宽容,工场手工业高度发展,市场经济充分发育。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标志着现代经济学理论的确立。斯密所举的例子主要是纺织、葡萄酒、制针等,都不是大机械生产的产品。斯密主张看不见的手,强调自由贸易的重要性,正是对当时盛行的重商主义的质疑,说明亚当斯密以前英国市场经济实践已经相当好的基础。市场经济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源头,以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化分工为基础的工商业才是经济现代化的源头。

政治维度

政治上的现代社会起源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但经过1770-1780年代的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推动才趋于成熟。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法治原则成为后世文明社会公认的规则。1789美国宪法以及人权法案确立了近现代社会第一个共和政体和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保障。1791年法国有了第一部宪法,确立了三权分立和人民主权概念。这些内容在后世文明国家的宪法里都不会缺失。中世纪以来的欧洲以及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时代,贵族、神职、军队、有产者才是社会的统治力量,群众(crowd,或者叫大众)不是政治的主体。主权在民,限制王权,是政治文明史上的重要进步,也成为区分传统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所有成年男子乃至妇女获得普选权,群众成为影响、塑造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政治文明的概念、政治的形态比以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群众参与的政治形态成为现代社会基本特征,也就是民主社会。

社会学维度

社会学上的现代社会起源比较复杂。人类社会会因为外部因素而变化,但根本原因还是思想观念长期潜移默化演变的结果。现代社会的出现根本在于人的理性思考和自我意识觉醒。在现代社会以前,人们相信神道、教条、习惯、圣贤的言论,很少反思自我认知社会。17世纪以来培根的科学主义、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将人类带入启蒙社会。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一个人只有学会思考,才会摆脱愚昧成为现代意义的人。现代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思韦伯把社会的世俗化、理性化、民族意识作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公民社会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础,核心是人的自由、自治、社会参与。现代社会是以大规模生产和社会分工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权力制衡、主权在民的法治的政治结构,以及理性、世俗、自由、自治的公民社会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形态。现代社会的核心特点就是理性,独立思考是个体的理性,自由竞争是经济的理性,法治是政治的理性,自治是社会的理性。

第二章:现代性的危机与反思

现代社会的困惑

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110万平方米展厅中各种前所未有的发明、创新为全世界的人们展示着一个美妙的、梦幻般的未来。19世纪人类已经进入电气化时代,一个世纪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产品超越了此前千百年的总和。人们站在新世纪的门口,憧憬着一个和平、繁荣的现代化的百年。然而,20世纪还没走到一半就产生了两次世界大战,还有大屠杀和冷战。自由民族博爱,理性文明富强的现代社会竟然如此野蛮,人们开始反思。法国大革命期间,革命派一面宣扬人权,一面实行恐怖统治,罗伯斯庇尔甚至自豪地宣称自己实行的是“自由专制”。他的墓志铭这样写:路过的人们不要为我悲伤,如果我还活着,你们谁都活不了。20世纪纳粹德国上演了另一种现代社会的悲剧。史书把希特勒上台说成窃取,其实过程完全合法。从罗伯斯皮尔到希特勒,领袖们攫取了那么大的权力,做了那么多暴行,造成了那么多的灾难。当罗伯斯庇尔说“我就是人民”,当希特勒成为一个无懈可击的多面天才时,灾难的乌云已经在天边升起。波普尔说,人类所有建设天堂的努力,结果收获的都是地狱。这可能是20世纪历史留下的最深刻教训。

后现代的反思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将人们带进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用审慎和批判的态度去质疑主流的启蒙理性主义,特别是要批判那种认为理性能够认识一切、规划一切的独断论。哈耶克把这种独断称为“理性的自负”。面对理性主义的不足,人们转向经验主义。后现代社会的主要特点就是以个性化、思想多元化为标志的自我意识。人被物化为具备某种功能的生产工具,生活在“现代的铁笼”中。1960-1970年代西方出现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就是社会心理的外化。音乐也从花间月下变为反思社会。1973年中东油价暴涨,主要经济体陷入滞胀时代。曾经把凯恩斯主义视为圭臬的宏观经济理论开始回归尊重经济规律和自发秩序的新自由主义。1980年代以来的新经济理论带领世界经济走出了滞胀时代,为世界经济重新注入了乐观、自由的元素,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但此时的乐观、自由建立在有限理性的基础上,与一个世纪前现代社会的绝对理性有显著区别。从绝对理性迈入有限理性时代看似一小步的变化,人类社会却用了百年的时间和沉重的代价。

第三章:中国的现代化之路

中国现代社会不是传统社会的自然产物,是在推翻传统社会实现民族自强的过程中形成的。大规模的工商业、自由平等、理性思考、公民社会、民族国家这些构成近现代的根本要素在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社会几乎没有基础。1840年的鸦片战争打碎了天朝上国梦,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戊戌维新和辛亥革命,倘若只改革法律和政治制度,而不做其他方面的变更,一定难以取得进展。这期间中国发生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新兴的知识分子主张彻底重新评估传统的中国哲学、伦理观念、自然科学、社会学说和制度,参考西方的制度改造中国,以一种全新的文化来取代旧的制度。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期间,中国社会来到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经济基础

民族工商业从诞生之初就在封建王朝和帝国主义的压迫下艰难求生。一战给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带来一个喘息和发展的机会,被称为中国工业史黄金年代。进入30年代,现代经济制度方面有了长足进展,上海成为远东第一大现代化都市。1935年启动法币改革,1936年公布 “五五宪草” ,立法院先后制定了民法、刑法等一系列法律,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尽管还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毫无疑问地说,抗战以前中国已经走上经济发展和民族复兴之路。令人十分惋惜的是这一过程被日本侵华战争打断了,错过了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

政治探索

辛亥革命以后直至1928年,中国史无前例地引入了现代社会的标志性制度——国会,但实际权力都在各路军阀手里,政治生态十分黑暗。民初的宪政失败要归结为过去专制制度对人们的道德观念的毒害,政治人物内心里并没有政治道德标准,自己在台下时要民主,自己上台要专制。民国时期的政治逻辑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彼时中国形成一个民主的多党制的宪政国家可能性很小。落后和混乱的政治秩序使得很多知识分子和精英对自发的现代化社会不抱有希望,而是选择了政府主导的模式“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这是1949年以后政治格局的重要现实原因。

社会文化

中国的现代化过程有自己的特点。一是主要诉求不同。中国是在失败感、屈辱感中开始的现代化进程,内忧外患之下对国家强大、民族独立的需要超越了对个体自由、平等的需要。二是长期的农业社会和封建等级社会形成的威权的经验主义文化观念与基于自由、民主、平等的基于规则的理性文化之间的冲突,伴随着中国现代化的全过程。梁启超在《新民说》里面第一次把国家富强与民众的启蒙联系起来。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促进了统一的民族意识的形成,1945年中国作为联合国五常出现在国际政治舞台,结束了百余年的屈辱史,已成为独立自主的民族国家。现代化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是一种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中国的现代化过程将是中国面临的长期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