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相互作用——力 | 学习笔记与习题解析

第三章:相互作用——力

从直观感知到理性分析,掌握力学的基石

一、三种性质力 (原料)

🍎 重力 (Gravity)

  • 产生:由于地球的吸引。
  • 大小:\( G = mg \)
  • 方向:竖直向下 (不是垂直地面)。
  • 作用点:重心 (质量均匀、形状规则物体的几何中心)。

🏹 弹力 (Elastic Force)

  • 条件:接触 + 弹性形变。
  • 方向:恢复原状的方向 (垂直于接触面;沿绳收缩)。
  • 大小:胡克定律 \( F = kx \) (仅限弹簧,\(x\)为形变量)。

⛸️ 摩擦力 (Friction)

  • 产生:接触、挤压、粗糙、有相对运动(或趋势)。
  • 滑动摩擦力:\( F_f = \mu F_N \) (\(F_N\)是正压力)。
  • 静摩擦力:\( 0 < F_f \le F_{max} \) (被动力,由平衡条件求)。
  • 方向:与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

二、力学分析“三板斧”

1. 牛顿第三定律 (规则)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生、同灭、同性质、异体

易错点:不要把“一对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混淆。

  • 平衡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 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物体上。

2. 力的运算 (工具)

  • 合成 平行四边形定则:力是矢量,不是标量。
  • 分解 正交分解法:建立坐标系,把“斜”的力分解到x、y轴上。
  • 平衡 共点力平衡: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rightarrow F_{合}=0\)。

三、实战演练:复习与提高 A组

基础巩固
1

概念辨析(找茬)

(1) 错。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2) 错。 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指向地心),而不是垂直于接触面。

(3) 错。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互相挤压)。仅靠在一起没有挤压,就没有弹力。

(4) 错。 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接触面可能光滑);但有摩擦力一定有弹力。

(5) 错。 动摩擦因数 \(\mu\) 由接触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决定,与受力大小无关。

2

梯子受力分析

分析步骤:

  • 重力 \(G\): 在重心,竖直向下。
  • 墙壁弹力 \(F_{N1}\): 墙壁光滑无摩擦,只有支持力,垂直墙壁向右。
  • 地面支持力 \(F_{N2}\): 垂直地面向上。
  • 地面静摩擦力 \(F_f\): 梯子下端有向左滑动的趋势,故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
[受力示意图:共受到上述4个力]
3

测量动摩擦因数

原理: \( \mu = \frac{F_f}{F_N} \)。
操作: 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一张压有重物(质量为 \(m\))的纸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 此时拉力 \(F = F_f\),压力 \(F_N = mg\)。故 \( \mu = \frac{F}{mg} \)。

4

两人提水(合力一定求分力)

设两人拉力大小均为 \(F\),手臂间夹角为 \(\theta\)。根据竖直方向受力平衡:

\( 2F \cos(\frac{\theta}{2}) = G \quad \Rightarrow \quad F = \frac{G}{2 \cos(\frac{\theta}{2})} \)

结论: 当 \(\theta\) 越小,\( \cos(\frac{\theta}{2}) \) 越大,分母越大,拉力 \(F\) 越小。所以夹角小省力

5

刀劈物体(力的分解)

将竖直向下的力 \(F\) 分解为两个垂直于刀刃侧面的分力 \(F_N\)。设刀刃截面顶角为 \(\theta\)。

\( F = 2 F_N \sin(\frac{\theta}{2}) \quad \Rightarrow \quad F_N = \frac{F}{2 \sin(\frac{\theta}{2})} \)

物理意义: 刀刃越锋利(\(\theta\) 越小),\(\sin(\frac{\theta}{2})\) 越小,侧向推力 \(F_N\) 越大(力的放大效应)。

6

挂画框(临界值计算)

已知: \(G=10\text{N}\),绳子最大拉力 \(T_{max}=10\text{N}\),钉间距 \(d=0.5\text{m}\)。
设绳子与竖直方向夹角为 \(\alpha\)。由平衡条件 \( 2T \cos\alpha = G \) 得: \[ \cos\alpha = \frac{G}{2T} \ge \frac{10}{2 \times 10} = 0.5 \] 故 \(\alpha \le 60^\circ\)。
设绳子总长为 \(L\),由几何关系:\( \sin\alpha = \frac{d/2}{L/2} = \frac{d}{L} \Rightarrow L = \frac{d}{\sin\alpha} \)。
当 \(\alpha = 60^\circ\) 时绳子最短:\( L_{min} = \frac{0.5}{\sin 60^\circ} \approx 0.58 \text{m} \)。

四、进阶挑战:复习与提高 B组

综合应用

1. 斜面上的小球平衡

题目: 重力 \(G=100\text{N}\),斜面倾角 \(37^\circ\),绳与竖直成 \(45^\circ\)。求拉力 \(F_T\) 和支持力 \(F_N\)。

解析(正弦定理法): 小球受三个力平衡,构成封闭三角形。

  • 重力 \(G\):竖直向下。
  • 支持力 \(F_N\):垂直斜面向上(与竖直方向夹角 \(37^\circ\))。
  • 拉力 \(F_T\):沿绳方向(与竖直方向夹角 \(45^\circ\))。

由正弦定理:\( \frac{F_T}{\sin 37^\circ} = \frac{F_N}{\sin 45^\circ} = \frac{G}{\sin(180^\circ – 37^\circ – 45^\circ)} \)
\( F_T = \frac{G \sin 37^\circ}{\sin 98^\circ} \approx \frac{100 \times 0.6}{0.99} \approx 60.6 \text{N} \)
\( F_N = \frac{G \sin 45^\circ}{\sin 98^\circ} \approx \frac{100 \times 0.707}{0.99} \approx 71.4 \text{N} \)

2. 空调外机支架

模型: 点O受力平衡。受重力 \(G=200\text{N}\)、横杆拉力 \(F_A\)(水平)、斜杆支持力 \(F_B\)(沿杆向上)。

计算:

竖直方向:\( F_B \sin 37^\circ = G \Rightarrow F_B = \frac{200}{0.6} \approx 333 \text{N} \)
水平方向:\( F_A = F_B \cos 37^\circ = 333 \times 0.8 \approx 267 \text{N} \)

变化分析: 若斜杆加长,夹角 \(\theta\) 变大(更陡峭)。
\( F_B = G / \sin\theta \) (\(\sin\theta\) 增,\(F_B\) 减小)
\( F_A = G / \tan\theta \) (\(\tan\theta\) 增,\(F_A\) 减小)
结论:支架角度越陡越省力。

3. 弹簧连接的木块(静摩擦力)

状态: 弹簧被压缩 2cm,\(k=400\text{N/m}\)。弹力 \( F_{spring} = kx = 8\text{N} \)。

受力分析:

  • 木块 A: 水平方向受弹簧向左的弹力 \(8\text{N}\)。静止 \(\rightarrow\) 地面给A向右的静摩擦力 \(f_A = 8\text{N}\)。
  • 木块 B: 水平受弹簧向右的弹力 \(8\text{N}\),外力 \(F=1\text{N}\) 向右。总推力 \(9\text{N}\)。
    最大静摩擦力 \( f_{max} = \mu G_B = 0.25 \times 60 = 15\text{N} \)。
    因为 \(9\text{N} < 15\text{N}\),B不动。摩擦力平衡总推力:\( f_B = 8 + 1 = 9\text{N} \)(向左)。

4. 斜面推箱子

模型: 匀速上滑 = 平衡状态。

方程: 沿斜面方向合力为0。

\( F = G \sin\theta + f \)
\( f = \mu F_N = \mu G \cos\theta \)
\( F = mg(\sin 30^\circ + 0.3 \cos 30^\circ) \)
\( F = 500 \times 10 \times (0.5 + 0.3 \times 0.866) \approx 3800 \text{N} \)

5. 动态平衡(力的矢量三角形)

题目: 小球受重力 \(G\)、绳拉力 \(T\)、外力 \(F\)。保持绳子角度 \(\theta\) 不变(即 \(T\) 的方向不变),求 \(F\) 的可能方向。

解析:

  • 三个力构成闭合矢量三角形。\(G\) 大小方向确定;\(T\) 方向确定。
  • 要使三角形闭合,\(F\) 的矢量起点在 \(G\) 的末端,终点必须落在 \(T\) 的作用线上。
  • 只要 \(F\) 指向绳子左侧区域(与绳子夹角小于 \(180^\circ\)),都能构成平衡。
  • 最小值: 当 \(F\) 垂直于绳子时最小,此时 \(F = G \sin\theta\)。

6. 三绳悬挂双球

解析技巧: 先整体,后隔离。

(1) 整体法(看球1+2): 把它们看成一个重 \(2G\) 的物体。受绳a拉力 \(T_a\) 和绳c拉力 \(T_c\)。

竖直:\( T_a \cos 30^\circ = 2G \Rightarrow T_a = \frac{4G}{\sqrt{3}} \)
水平:\( T_c = T_a \sin 30^\circ = \frac{2G}{\sqrt{3}} \)

(2) 隔离法(看球2): 受重力 \(G\)、绳c拉力 \(T_c\)(向左)、绳b拉力 \(T_b\)。

绳b拉力 \(T_b\) 是 \(G\) 和 \(T_c\) 的合力:
\( T_b = \sqrt{G^2 + T_c^2} = \sqrt{G^2 + \frac{4G^2}{3}} = \sqrt{\frac{7}{3}}G \)

7. 拔河比赛的物理原理

(1) 为什么分重量级、穿防滑鞋?

拔河比的不是拉对方的力(牛三定律告诉我们拉力相等),比的是地面的最大静摩擦力。\(f_{max} \approx \mu F_N = \mu G\)。分重量级是为了控制 \(G\),穿防滑鞋是为了增大 \(\mu\)。

(2) 为什么要向后倾倒?

人体结构上,向后倾倒利用体重产生水平分力。更重要的是,身体倾斜可以把腿部蹬地的力更多地转化为水平向后的分力,同时利用重力矩平衡对方拉力的力矩,防止前倾摔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