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 ·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从“质点”的理想化模型出发,建立时空坐标,用“变化率”的眼光洞察运动的本质。

本章重点:参考系、时间与时刻、位移与路程、速度与加速度。

认知导图

物体
质点
参考系/坐标系
运动参数
位置 $x$
位移 $\Delta x$
速度 $v = \frac{\Delta x}{\Delta t}$
加速度 $a = \frac{\Delta v}{\Delta t}$

核心概念精讲

1. 质点与参考系

质点: 忽略大小和形状,看作有质量的点。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研究问题影响可忽略。

参考系: 描述运动时作为参考的物体。运动具有相对性,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运动描述可能不同。

2. 时间、位移与路程

时刻 vs 时间间隔: 时刻是点(第3秒末),时间是段(第3秒内)。

位移 (Vector): 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

路程 (Scalar): 运动轨迹的长度。

3. 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 位移的变化率,描述运动快慢。

加速度: 速度的变化率,描述速度变化快慢。方向与 $\Delta v$ 相同,与 $v$ 无必然联系。

4. 实验:打点计时器

电磁/电火花计时器: 频率 50Hz,每隔 0.02s 打一个点。

应用: 测时间、测位移、算平均速度、估算瞬时速度、测加速度。

典型题库精练

基础概念

1. 关于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只有体积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B. 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地球可以看作质点

C. 研究花样滑冰运动员的动作时,运动员可以看作质点

D. 质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所以引入它没有意义

答案:B

解析: A错,体积大的物体(如地球)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看作质点;C错,研究动作时形状不能忽略;D错,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参考系

2. 甲、乙、丙三架观光电梯,甲中乘客看一高楼在向上运动;乙中乘客看甲在向下运动;丙中乘客看甲、乙都在向上运动。这三架电梯相对地面的运动情况可能是( )

A. 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下

B. 甲向下、乙向下、丙向上

C. 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下

D. 甲向上、乙向上、丙向上

答案:A

解析: 甲看楼向上,说明甲向下;乙看甲向下,说明乙向上或乙向下但 $v_乙 < v_甲$;丙看甲乙都向上,说明丙向下且 $v_丙 > v_甲, v_丙 > v_乙$。综合判断,A选项(三者都向下)是可能的,只要满足 $v_丙 > v_甲 > v_乙$ 即可。

位移与路程

3. 某人沿着半径为 $R$ 的水平圆周跑道跑了 $1.75$ 圈时,他的( )

A.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 $3.5\pi R$

B. 路程和位移的大小均为 $\sqrt{2}R$

C. 路程为 $3.5\pi R$、位移的大小为 $\sqrt{2}R$

D. 路程为 $0.5\pi R$、位移的大小为 $\sqrt{2}R$

答案:C

解析: 路程 = 轨迹长度 = $1.75 \times 2\pi R = 3.5\pi R$。位移是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跑了1.75圈,相当于都在圆上走了3/4圈,初末位置连线长度为 $\sqrt{R^2+R^2} = \sqrt{2}R$。

加速度辨析

4. 关于速度、速度改变量、加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体运动的速度改变量越大,加速度一定越大

B. 速度很大的物体,其加速度可以很小,可以为零

C. 某时刻物体速度为零,其加速度不可能很大

D. 加速度很大时,运动物体的速度一定很快变大

答案:B

解析: A错,加速度取决于变化率而非变化量;C错,枪膛里的子弹发射瞬间速度为0但加速度极大;D错,加速度大只说明变化快,如果加速度与速度反向,速度是变小的。

图象问题

5. 一物体做直线运动的 $x-t$ 图像如图所示(抛物线),则该物体( )

A. 做匀速直线运动

B. 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C. 速度大小不断增加

D. 速度大小不断减小

答案:C

解析: $x-t$ 图像的斜率代表速度。如果是抛物线且开口向上(假设),切线斜率越来越大,说明速度越来越大。

必修一 ·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探寻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的规律,用数学公式和图像语言描述运动之美。

本章重点:掌握三大核心公式,灵活运用图像法解决问题,理解自由落体运动。

认知导图

从实验出发,寻找 $v-t$ 图像的规律,推导出运动学公式。

实验:小车运动
$v-t$ 图像
斜率 = $a$ (恒定)
匀变速直线运动

核心概念精讲

1. 匀变速直线运动与三大公式

定义: 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

核心公式体系

1. 速度公式:$$ v = v_0 + at $$

2. 位移公式:$$ x = v_0t + \frac{1}{2}at^2 $$

3. 推论(无时间):$$ v^2 – v_0^2 = 2ax $$

2. 自由落体运动 (Free-fall Motion)

定义: 只受重力,初速度为0。

性质: $v_0=0, a=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伽利略的贡献: 修正了亚里士多德“重物落得快”的谬误,提出了“冲淡重力”的斜面实验,运用了“观察-假设-推理-验证”的科学方法。

疑难深析

刹车问题的“陷阱”

情境: 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行驶,刹车加速度大小为 $5\ m/s^2$,求刹车后 $6\ s$ 内的位移。

陷阱: 汽车减速到 0 后就会停下来,不会倒着开!

正确步骤: 先算刹车时间 $t_{stop} = 4\ s$。因为 $6 > 4$,所以只需计算 $4s$ 内的位移。

典型题库精练

公式应用

1.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2\ m/s^2$,那么在任意 $1\ s$ 内( )

A.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 2 倍

B. 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 $2\ m/s$

C. 物体的位移一定等于初速度的 2 倍

D. 物体的位移一定比前 $1\ s$ 内的位移大 $2\ m$

答案:B

解析: 根据 $\Delta v = a\Delta t$,$\Delta t=1$,则 $\Delta v = a = 2\ m/s$。

刹车问题

2. 汽车以 $20\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急刹车时的加速度大小为 $5\ m/s^2$,则自驾驶员急踩刹车开始,2s 与 5s 内汽车的位移之比为( )

A. 5:4    B. 4:5    C. 3:4    D. 4:3

答案:C

解析: 先求刹车时间 $t_0 = v_0/a = 20/5 = 4s$。2s时车还在动,$x_1 = v_0t – \frac{1}{2}at^2 = 20\times 2 – 0.5\times 5\times 4 = 30m$。5s时车已停,位移等于4s内位移,$x_2 = \frac{v_0^2}{2a} = \frac{400}{10} = 40m$。比值为 30:40 = 3:4。

图象分析

3. 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开始沿一直线运动,其 $v-t$ 图像如图所示(甲为过原点直线,乙为抛物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乙均做匀加速直线运动

B. $t_1$ 时刻甲乙相遇

C. $t_1$ 时刻甲乙速度相等

D. 0 到 $t_1$ 时间内,乙的平均速度等于甲的平均速度

答案:C

解析: $v-t$ 图像交点表示速度相等,C对。相遇需要看面积(位移)是否相等。

自由落体

4. 一个物体从 $H$ 高处自由落下,经过最后 $196\ m$ 所用的时间是 $4\ s$,求物体下落 $H$ 所用的总时间 ($g=9.8\ m/s^2$)。

A. 5s    B. 6s    C. 7s    D. 8s

答案:C

解析: 设总时间为 $t$。则 $H = \frac{1}{2}gt^2$,前 $(t-4)s$ 下落高度 $h’ = \frac{1}{2}g(t-4)^2$。$H – h’ = 196$。代入解得 $t=7s$。

比例问题

5. 一个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初速度为 0,它在第 1s 内、第 2s 内、第 3s 内的位移之比是( )

A. 1:1:1    B. 1:2:3    C. 1:3:5    D. 1:4:9

答案:C

解析: 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运动,前1s、前2s、前3s位移比是 1:4:9。第1s、第2s、第3s是相邻相等时间间隔,位移比为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