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围绕某些港口资产的商业运作引发广泛关注,情况较为复杂,在此不作评论。但这引出了一个关键且常被误解的问题:在港口内运营若干码头或泊位,与掌握整个港口乃至国际物流网络的控制权,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
首先需要厘清港口相关的基本概念。港口 (Port) 是一个综合性区域,它具备供船舶安全进出、停靠,并进行货物和旅客集散的设施与条件。现代港口规模庞大,内部往往会进一步划分出功能相对独立的港区 (Port Area / District),例如专门处理集装箱的港区、装卸大宗散货(如煤炭、矿石)的港区,以及进行油品、化学品作业的港区等,以实现专业化高效运作。
在港区之内,船舶实际靠泊、进行货物装卸、临时存储等作业的具体单元,就是码头 (Terminal)。一个现代化的码头包含供船舶系靠的码头岸线,岸线上能停靠一艘标准船舶作业的具体位置称为泊位 (Berth)。码头后方的陆域通常设有大面积堆场 (Yard),用于临时堆放货物,尤其是集装箱码头的堆场,是集装箱流转的关键场所。港区还有用于存放不宜露天保管货物的仓库 (Warehouse),以及各类大型装卸机械(如岸边集装箱起重机、场内门式起重机等),确保货物高效搬运。控制车辆、人员、货物进出的闸口 (Gatehouse),以及经海关批准的、用于存放和查验监管货物的海关监管区域(通常涵盖堆场、仓库等),也都是码头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由此可见,港口、港区、码头、泊位之间形成了清晰的层级关系。
港口内的码头和泊位,根据其使用和管理模式,主要分为几类。
最常见的是公共码头/泊位。这类设施通常由港口管理当局或其授权的公共码头运营商管理,向所有符合条件的船舶提供服务,一般按申请顺序或预定计划安排靠泊。
为了提升运营效率和保障服务稳定性,港口管理当局也常通过长期租赁、特许经营等商业协议,将特定码头或若干泊位,在一定期限内主要或优先分配给大型海运公司或航运联盟使用,这便是专用/优先码头/泊位。这种安排是基于多方共赢的考量:对船公司而言,能有效保障船舶靠泊,减少等待,提高准班率,并可根据自身需求优化设备与流程;对港口而言,则有助于吸引和稳定主要航线,保障货运量增长。例如,马士基、地中海航运等大型国际班轮公司在全球主要港口普遍运营专用码头或泊位,在中国的主要港口(如上海、宁波、青岛、深圳等)也有此类设施。相应地,中国的航运企业也在海外重要港口运营着大量专用码头和泊位。
此外,还有企业自用码头/泊位。这类码头通常由大型工矿或粮油企业投资建设,主要服务于自身大宗原材料(如矿石、煤炭、粮食)的进口或产成品的出口,例如秦皇岛港的煤炭码头、青岛董家口港的矿石码头等。
一艘国际航行船舶进入港口并完成作业,需要遵循一套严谨的流程,并与多个管理部门及服务方紧密协调。
首先是进港前申报。船舶的代理人(我们常说的“船代”)需提前向港务、海关、边境检查、海事等管理机构提交船舶信息、船员名单、货物清单等资料,申请进港许可和预定泊位。
船舶抵达港口指定水域后,由当地专业的引航员登轮引导,必要时还需拖轮协助,确保船舶安全、准确地航行至指定泊位并完成靠泊系缆。
船舶靠稳后,进入关键的口岸联合检查环节。相关管理部门依规进行检查和手续办理:海关负责监管进出境货物和运输工具,审核单证,进行风险评估和查验,征收关税,打击走私;边境检查部门负责对船舶及人员(船员、旅客等)实施出入境检查,查验证件,维护口岸秩序;港务或海事管理机构则负责港口整体运营协调、泊位调度、航道维护、船舶交通管理(VTS)、安全监督、防污染等,保障港口安全高效运行。(具体机构名称和职责可能因国家/地区有异)。
获得各方批准后,码头方可组织进行货物装卸作业,使用岸桥、场桥、抓斗、输送带等各类专业设备。
货物作业完成后,船代需为船舶办结各项离港手续,包括缴清港口费用,完成海关、边检的清关和放行程序。
最后,在引航员再次引导和拖轮协助(如需要)下,船舶解缆离港,驶离泊位,按指定航线继续航程。
至此,可以清晰地指出:大型海运公司在港口运营专用码头/泊位,是一种旨在提升物流效率的、全球普遍的商业合作模式,但这绝不等于它们获得了对整个港口的“控制权”。
根本原因在于,港口的主权和核心管理权始终属于国家及其授权的公共机构。港口的土地、水域归属,以及涉及国家主权的行政管理、安全监管、法律执行(如海关监管、边检执法、航行安全规定等)权力,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任何商业协议都不能凌驾于国家主权和法律框架之上。
海运公司通过协议获得的是码头/泊位的运营管理权或优先使用权,这是一种商业层面的权利,允许其在特定区域内高效组织自身的装卸作业。这与决定港口整体规划、制定管理规则、行使公共执法权等公共管理权力有着本质的区别。
即使是运营专用码头,其活动也必须严格遵守港口的各项规章制度,服从港务/海事部门的统一调度(如VTS指令、靠离泊安排),并接受海关、边检等机构的依法监管。
事实上,在世界各大主要港口,由大型航运企业或其合资公司参与码头运营是国际通行的做法,被广泛认为是提升港口竞争力、优化全球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
结语
对外贸易港口是一个设施复杂、流程严谨、多方协作且受严格监管的系统。码头/泊位的不同使用模式是优化资源、提高效率的手段。大型海运公司运营专用码头/泊位,是现代港口高效运作的一种常见商业安排,旨在提升服务效能,这在国内外都是普遍现象,与主权和安全问题无关。这种商业合作绝不代表对港口主权或核心管理权的转移。港口的最终管理权和监管权始终由代表国家利益的公共机构掌握。准确理解这一点,有助于更清晰地认识全球港口与航运业的运作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