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门的瓜,企业的痛

大小姐辞职了。

“创一代”的成功,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但更是时代的巨大红利——金融界称之为系统性收益(Beta)。时过境迁,当浪潮退去,企业若要穿越周期,就必须激活内在的可持续增长引擎,即源于自身核心能力的超额贡献(Alpha),完成一场深刻的进化:从创始人的“个人作品”,蜕变为一个“自运转的体系”。这一挑战不仅是“企二代”无可回避的宿命,同样也考验着仍在位的“创一代”。

当创始人和灵魂人物逐渐淡出,团队忠诚体系将不可避免褪色。唯一能持续凝聚组织的,是超越短期利润的共同使命,为一个直击人心的终极问题提供答案:“我为何要在此奋斗终身?为了一碗饭么?”

现实中许多企业文化建设偏离了正轨,将高压管理包装为“狼性”,将办公室政治美化为“谋略”,将对创始人的神化等同于“绝对服从”。更有甚者,大股东利用优势地位算计伙伴,令追随者敢怒不敢言。“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信任的基石一旦动摇,组织何以为继?


创始人的成功,常源于其天才般的商业直觉,但这既无法复制,也无法传承。卓越的认知,离不开丰富的实践,甚至离不开岁月的“煎熬”。企业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将创始人的“隐性知识”系统性地转化为“显性规则”。这无比艰难。因为多数创业者是在市场炮火中真刀真枪拼杀出来的,赖以成功的是一套无法言传、也“拿不上台面”的实战心法。对于MBA和华尔街的理论体系,他们或许不懂,甚至不屑。

缔造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而缔造一个强大到能“告别”自己的不朽体系,则是企业家精神的终极升华。第一代创始人的最高成就,或许并非创造了多大的商业版图,而是在谢幕之前,能否亲手构建起这座“不再需要自己”的坚实殿堂。拥有这种远见与格局,比创业本身更为艰难,也更为伟大。

回到最初的起点。老先生在任期间,始终未能彻底解决传承与放权的问题——或许出于不舍,或许囿于无人,又或许是路径依赖下的无奈。这种事实上的无限期在任,最终为今日的种种难题埋下了伏笔。

大小姐的选择恐非处于本心,但能体面收场,未尝不是好事。职场如战场,游刃有余,那是享受;力有不逮,犹如放在火上烤。财富管理有很多方式,与其刀刀见血地在战场厮杀,不如做个家族财富管理,享受一份素封的得体,可能是好得多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