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特拉维夫机场,驱车南下,直奔沙漠深处的贝尔谢巴。窗外,繁华都市迅速褪为沙漠。偶见大片灰绿,打破黄色天际线。据说,片片绿荫下都有滴灌系统,滋养着一个个集体农庄。
以色列农庄分两种,莫沙夫与基布兹。莫沙夫松散自由,类似国内村庄。基布兹集体色彩极浓,是以色列农庄的特色,也是游客必访之地。
基布兹名满天下。最初的印象,是田园牧歌的生活,满足了世外桃源的向往。互助、合作、平等、富足。深究下去,还有厚重的历史。建国前,正是众多基布兹为犹太人提供了物质与组织基础。这份底蕴,让它在世界多数农村走向衰败的今天,依然生机勃勃,像一个不落幕的理想国。
公共食堂免费,饮食质量很高。牛肉、鸡肉、鱼肉,配上各色蔬菜面食,果汁品质也好。水准超过北京多数单位食堂。外出用车免费,提前预约即可。中心区设有幼儿园。每个基布兹都有一两种主导产业,水果、花卉,或是农场加工。
基布兹之间发展并不平衡,根源在主导产业的经济效益。多数基布兹围绕农产品布局,发展得好的,大都有工业项目支撑。著名的滴灌技术,就来自一家基布兹,工业为其贡献了绝大多数利润。观念很明确:一个成功的基布兹,首先必须是一家成功的企业。
离开基布兹,前往耶路撒冷。路上问朋友:这样安逸的地方,该是很多人的向往吧?
朋友说,年轻人向往特拉维夫。宁愿面对竞争压力,也要生活在大城市。基布兹后继无人,已是以色列的大问题。舒适安稳的集体生活,和充满挑战的个人选择,年轻人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在耶路撒冷看了一天。大卫城的壮观,哭墙的悲壮,大巴扎的悠远。遥想大卫王、所罗门王。我说,耶路撒冷真是好地方。朋友笑了:耶路撒冷唯一的好,是有一条通往特拉维夫的高速公路。
晚上宿在特拉维夫,朋友带着市内观光。街道流光溢彩,繁华热闹。抹去希伯来文,这里的街景,同罗马、伦敦、巴黎、东京、上海的繁华街市,并无区别。犹太年轻女性穿着自由入时,笑容自在自信。在普遍包裹头巾长袍的中东,特拉维夫独树一帜。
人这一生,究竟向往什么?见过太多对基布兹的赞美,对世外桃源的向往。心里记着的,却是朋友那番话,是年轻人奔赴特拉维夫的选择。年轻人的选择,就是未来的选择。
网上热议华西村破产。破产与否,不敢妄言,数百亿债务恐怕是事实。曾有消息说,村民排队兑付债权,收益率高达30%。30%的收益,足以让企业疯狂。一个没听说过硬产品技术的村子,凭什么支付如此高的回报?村集体终究是经济组织,要讲效率,讲竞争力,才能在市场生存。
见过不少保持集体经济的村庄,有些发展得不错,仿佛基布兹在中国的再现。这些集体,往往依靠某个产业实现共富。富裕的基础,并非集体制度,是企业的经营效益。企业效益不再,集体生存便成问题。人类史上,对理想社会的尝试从未停止,大到国家,小到社区,多半失败,或问题重重。唯有面向现实、尊重效率、尊重个性选择的制度,延续至今。
天下农村集体经济,论实力、论特色,罕有胜过基布兹。基布兹的前景尚且堪忧,何况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