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人的一生有很多得不到。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已经决定了人生收入、教育、见识的大半,大多数人再怎样努力也只是小范围的改善。在京城,确保孩子有好的小学中学大学教育最靠谱的就是房子,但这样的房子起步500万,可以居住要1000万,舒适版要2000万。这些数字对有些人是理所当然的生活,对有些人则是高不可攀的门槛。在金融街吃饭,相隔几米的餐桌可能相隔几千万的身价。想翻越这样的门槛,去抢一次银行都未必解决问题。个人努力看起来是不靠谱的梦,于是人生越来越卷。
即使一场不靠谱的梦也要努力做下去,一切以户口、房产、收入为基础的现实生活并没有给我们更多选择。
总要活下去,总不能让子女继续这样的无奈。
钱对于帝都的生活,说得好听一些,财务自由是非常迫切的压力。说得好懂一些,在有人生第一个500万以前,生活的主要乐趣应该是赚钱,想其他的恐怕是不务正业,职业所限不可以自由赚钱的人除外。
一次在淘宝购物,对方在价格上做手脚,我打电话理论,对方非常诚恳地对我讲:我这店反正也快做不下去了,我知道你电话号码,你要给我差评,我就杀你全家!毛骨悚然的威胁,也许来自一个被生活逼到背水一战的男人。我在京城的生活比他好到哪里去?想到这也就释然。
在《人民的名义》里,祁同伟的钻营和苦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看起来像个小丑。真实生活中,级别到了一定高度后很多事身不由己。公权力的私有化诱惑着人们通过私人关系获好处。私人之间的交易难免苟且,遑论自由、个性、尊严。春秋时期晋国国君赵简子选继承人,把两个儿子叫过来,每人给一份竹简,告诉他们上面的话要记住,过段时间会问。一晃三年过去,他也没提这事。直到有一天突然考问,结果大儿子就把这事忘了,小儿子非但记住上面每句话,还随身带着竹简。竹简啊!那可不是今天的手机想不带都难,竹简带在身上三年有多辛苦,但小儿子做到了。后来小儿子做了国君,处心积虑很多时候是有回报的。现实生活中,手段是必要的,甚至不择手段都是必要的。对于成王败寇的思维,追问手段的合理性有必要吗?如此,为什么要鄙视祁同伟的处心积虑?
祁同伟的遭遇让无数个同样生活挣扎在纠结人生的很多人产生了共鸣。 不知道是许亚军的演技好还是编剧的文笔好,一个草根家庭出身的精英在价值观、权力、欲望这三者之间的取舍和煎熬,成为这部戏最亮的色彩之一(另一处是育良书记对中性人格的塑造)。人生有三苦——求不得、怨憎会、爱离别——祁同伟都摊上了,都是被迫的,几乎伴随他一生。看得见得不到的无奈啃噬他的意志和良知。纵然这样,他在最后生死对决时本可以把侯亮平击毙,让自己在黄泉路上不寂寞。但他没有,他的内心还有阳光和善良,罪恶并非原生,而是无奈可奈何之下的扭曲。
人生的救赎求人不如求己。祁同伟想通过别人救赎自己,通过实现一个又一个愿望来救赎自己,这本身就很难。有自由裁量权的人是魔鬼,求人的滋味由是可知。道说无欲则刚,佛说无欲则快乐,然而凡夫俗子没有一天离得开欲望的表达和满足,无欲无求不现实。祁同伟这一类人具有极强的进取心和坚忍不拔的意志,这种个性既能成就他也能毁灭他。这一类人往往智商超高,智慧不足,身后有余忘收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豁达的人生有所欲而不执。 要有现实的努力,也要有精神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