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君主到文化符号的变迁

孟德斯鸠把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共和制、君主制、专制。实际上这三种制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共和制和君主制都有可能走向专制。君主立宪制出现以后,国王虚位,现代君主国家与共和制没有根本区别。

民主和共和

共和制(Republic)源于拉丁语 res public,意思是公众事务。最早的共和国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罗马人推翻国王统治,指定两个执政官领导国家,国号是罗马共和国。凯撒生活在罗马共和国时代,虽然后来被称为大帝,但正式身份是执政官,第一公民,既不是皇帝也不是国王。在中国,共和是西周时期的年号,当时周天子缺位,由两位大臣主政。情形和古罗马相似。日本人把republic翻译成中文共和,历史功力相当深厚。中华民国的英文也是republic,这是从英文直译过来造成的差异。现代共和制核心是代议制,也就是公众选择一群人代表行使权利,这群人所在的机构有的叫国会,有的叫议会,有的叫代表大会。
说到共和就顺便说一下和共和制密切相关的民主制度。民主制度(democracy)源于古希腊,demos 是人民,cracy是机构或制度,两下结合就是人民治理的制度,翻译成民主非常到位。但古希腊民主制度源于城邦制度,虽然叫邦但实际上只是乡镇那么大,有什么事召集全体有公民权的人商议,这就是直接民主。近现代国家人口众多,不可能实现直接民主,只能实行代议制。民主和共和两种制度都最终选择了代议制作为自己的实现形式,两种制度很容易混淆。无论共和制还是民主制的初衷都是为了维护民众的权利,但共和制成为专制,民主成为虚设的情形古往今来数不胜数。原因不在于这两种制度本身,而在于他们共同的核心——代议制。代理人一旦获得委托人的权力,就可能用来追求自身的利益,在管理学领域叫委托代理问题,是千古不破的难题。仅从字面上就判定民主、共和好不好的说法,是对历史的天真。
 

君主立宪

说到君主立宪首先会想到英国,会想到1215年的大宪章,认为这是现代君主立宪制的源头。这么看不大准确。1215年的大宪章是国王和贵族之间的权力条约,和P民没什么关系。大宪章终止了君权神授的神话,开启了君权法定的先河,但形式远大于实质。真正有意义的君主立宪制度是1689年的《权利法案》。这是一部什么性质的文件?看一下法案内容就知道了:
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废止法律;未经议会同意和平时期国王不得维持常备军;非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人民有向国王请愿的权利;人民有配带武器以用以自卫的权利;人民有选举议会议员的权利;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人民有不遭受残酷与非常惩罚的自由;人民有在未审判的情况下不被课罚金的自由;国王必须定期召开议会;国王违反上述约定即非法;因“光荣革命”而逃离英国的詹姆斯二世被宣布退位;罗马天主教徒不具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威廉与玛丽是国王的继承人。
权利法案的全称是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An Act Declaring the Rights and Liberties of the Subject and Settling the Succession of the Crown),出台这样的文件有它的历史背景。

 

英国历史上国王的口碑并不怎么好,否则同宗同源的美国也不至于闹独立。大宪章遇到任性又能折腾的国王立刻成了历史文件。1600年代英王查理一世就是这样的人。查理一世上台后为了巩固自身权力,任人唯亲,到处开战,处处碰壁,战败了就要废止旧法律,重新征税,同时把新教徒弃之不用,大量启用天主教人物,这两件事在信奉新教的英国引发了极度不满和动荡,最终被国王克伦威尔领导的军队打败,被送上了断头台,英国进入了短暂的共和国时代。克伦威尔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虽有争议,但有威望。他死后,寸功未立的儿子想做事业接班人,由此引发了动荡。最后各方妥协,决定以限制王权为前提,迎回信仰新教的玛丽公主及其老公威廉作为新国王。

有了这个背景再看权利法案就更加清晰了:

  • 新国王的权力既不是神授也不是自己打下来的,而是被实力派在互相妥协基础上拥立的,地位像汉献帝。
  • 拥立者是各方势力的大杂烩,他们聚集在国会,所以国会成为权力核心部门。
  • 因为以前国王的各种不靠谱,所以新法案做出了种种限制,包括废除法律、征税、自由权利、限定继承人的宗教信仰等,这些都是前任查理一世想办的坏事。
 

共和也靠不住

既然国王如此没用,那为什么还要花钱请个国王来供着?自己玩不好么?纳税人的钱不是钱么?

到这里,君主立宪制的来龙去脉就清楚了:实行这种制度并不是因为国王的仁慈和伟大,相反是因为国王不够仁慈和伟大。国王食言而肥,要对他严格限制,白纸黑字签字画押,只给他保留了一些程序上和仪式上的权力。

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和恨,答案就在克伦威尔父子那里。克伦威尔率领军队打败查理一世后把他送上断头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被公开处决的国王。天知道他杀掉查理一世时脑海里是怎样的画面。克伦威尔废掉国王后号称护国主(Lord Protector),实际上是无冕之王。他在位时国内并非没有反对声音,但他权力和威望都太大了,并且能力突出,解散过国会,镇压过反抗,没有人能动得了他。这期间也有人让他当国王,但克伦威尔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没有接受,说自己是绝无篡位之心。这活脱脱一个英国版的曹操。曹操儿子不如孙仲谋,克伦威尔的儿子也不如。小克伦威尔仗着父亲余威抢过护国主的头衔,但没坐几天就被推翻了,随后就是军方做大,军阀混战。

几番折腾后,英国各派终于明白:让一个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终究无法避免荒谬、暴力和世袭。不如选个虚位国王,让他跑跑腿儿,也顺便打消别人想当国王的想法,这不挺好嘛!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之下的国王,真的无所作为吗?答案是否定的。英国立宪以后出现了两个非常伟大的女王,一个是从1837年一直执政到1901年的维多利亚,另一个是刚刚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两人合计在位134年,差不多一个半世纪,从中国的鸦片战争前夕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维多利亚时代

维多利亚女王完全不参与政府日常决策,重点从事对外交往、王室形象、公共事务、民生慈善等活动,这些活动对于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国际关系,维护政局稳定,提升国家认同感,避免政治动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拥有实权的女王可能处于人民的对立面,而虚职的女王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代表国家形象,可能更加符合民众的利益。维多利亚女王为人勤勉,治下社会相对宽松自由,再加上工业和社会处于上升时期,维多利亚时代文化总体上崇尚热情、奢华、自由、浪漫。

 

伊丽莎白女王广受爱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恪守道德和法律规定而从未僭越,甚至从未尝试着僭越。人畜无害的良好形象谁不爱?由于文化的认同,两位女王甚至成为时尚风向标。维多利亚时代盛行华丽、舒适的装饰,影响了一个时代的建筑、装潢、服饰、生活方式。如果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可以到上海外滩的建筑去找答案。英式下午茶随着伊丽莎白女王形象风靡全球。文化输出给这个国家带来多少无形的好处,恐怕无法计算。2022年9月,伊丽莎白女王去世,贝克汉姆在普通市民中排队12个小时长队去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