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参议员爱德华·肯尼迪去世,总统奥巴马当天发表声明:“我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已经结束了”,“他接下了兄长传承的火炬,成为美国在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参议员。” 参议员在美国的地位大约相当于国内的中央委员。一位中央委员的辞世让总统给予如此高的评价,除了他们都是党内同志外,还有深厚的历史背景。爱德华·肯尼迪的去世标志着美国一个家族、一个时代、一种信仰、一种生活生方式的结束。这个家族就是肯尼迪家族,这个时代就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黄金年代。
60年代虽然只有10年,但要详细写来可谓千头万绪。这里只提及几个关键词,算是对那个时代的一个盘点。班门弄斧,难免有偏颇、错误,请天涯高人指正。
  
一、民主党的明星
美国两大政党之一的民主党,如果细细盘点起来可以算作伟大人物的并不多。民主党创始人是托马斯·杰斐逊,这家伙是美国的大思想家。对美国政治的影响丝毫不逊色于华盛顿,至于其他人就不用比了。民主党成立在十八世纪末,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让人感觉印象深刻的总统基本没有。纵观民族党成立以来的200多年里,民主党干部基本上分为两派:要么让人想不起来,要么让人忘不掉,鲜有中间派。
想不起来的就不说了,忘不掉的几个人中,第一个是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区别他叔叔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都管他叫小罗斯福。小罗斯福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时代,通过炉边谈话(Fireside Chats)等形式,说服袖手旁观的美国民众支持参战。如果没有美国参战,我们大概都在学德语,而不是英语。罗斯福带领美国人打赢了二战却没等到胜利的香槟酒。小罗斯福的政治生涯离不开罗斯福家族的支持,但来自肯尼迪家族的支持也至关重要。
民主党的第二位明星是约翰·肯尼迪总统,这个只当了三年总统的年轻人,出师未捷身先死,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尽管如此,他给美国、给全世界留下的影响是很多做了8年总统的人也比不了的。
下一个出场的是克林顿,耶鲁大学的高材生。任内政通人和,把一个负债累累的美国联邦政府变成了大地主。很多人认为克林顿主政时期是美国经济最好的8年。当然他也是一个差一点死在石榴裙下的领导人。克林顿的经历充分证明一件事:领导人也是人啊。
总统奥巴马是新人,政治、经济作为还看不懂,考虑到他来自少数民族,这也可以列进划时代事件。
其实,即使算上共和党的几位大牌总统,把肯尼迪总统和林肯、里根、西奥多罗斯福放在一起,他并不会逊色多少。

二、显赫的家族
肯尼迪家族18XX年从爱尔兰迁到美国,当然那个时候还不是一个家族,而是一个人。爱尔兰那个地方常年阴雨连绵,除了土豆和牧草基本上不长庄稼,赶上土豆歉收,这日子就没法过了。19世纪后半段爱尔兰发生了几次大饥荒,估计是土豆给闹的,很多人本着闯关东的精神跑到了美国。今天的美国大家族以及不计其数的小家族中间有很多是爱尔兰移民的后裔,而且大多数都可以追溯到那个时代。肯尼迪一代对这个家族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混到了美国户口。肯尼迪二代靠开酒馆起家,把肯尼迪三代送进了哈佛大学。肯尼迪二代开酒吧的时候,大体上就是美国实行禁酒令的时候,所以很多人嘲讽肯尼迪家族靠从加拿大走私酒发家。这事就是莫须有。肯尼迪三代的杰出代表约瑟夫·肯尼迪在父亲的帮助下进入银行业,从此后这个家族跻身美国富人俱乐部。约瑟夫大力支持小罗斯福竞选总统,虽然只不过混了一个大使做做,但毕竟进入了政治核心层。
肯尼迪三代有四个儿子和若干女儿。男孩中,老大也叫约瑟夫(恨死美国人的起名方式了,一个名字爸爸用了儿子用,儿子用后孙子用,搞得后人不得不在后面加上Sr,Jr),老二叫约翰,老三叫罗伯特,老四叫爱德华。老大是大家普遍看好的政治明星,但在二战中阵亡做了烈士。老二就是我们熟知的肯尼迪总统。老三先做了司法部长,后来差一点也成为美国总统,很不幸在竞选期间遇刺身亡。老四就是刚刚去世这位美国资深参议员。从30年代一直到60年代末肯尼迪家族在美国政界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70年代以后有爱德华做资深参议员,直到今年去世,又是40年。说80年来,美国政界都不难看到肯尼迪家族成员的影子,不难听到来自这个家族的声音。
美国以及很多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国家经济和政治实际上控制在少数大家族的手里,只不过这些大家族行事方式低调,就像冰山一样,露出来的只是一点点,真正的主体隐藏在海水下面。除了我们熟知的摩根、洛克菲勒、杜邦、福特这些大财团,还有罗斯福家族、布什家族、肯尼迪家族、亚当斯家族(美国历史上第一例父子总统)、卡耐基家族等。美国大家族和美国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的经济发展有密切联系,很多家族都是围绕一些主要行业形成的,例如化工业的杜邦、钢铁业的卡耐基、石油业的洛克菲勒、布什,金融界的摩根,还有汽车、铁路等行业。有些家族民主、共和两党通吃,哪个有利就支持哪个。2004年施瓦辛格竞选加州州长的重要背景之一就是得到了肯尼迪家族的支持。


三、变革的时代
1960年代是美国家电和汽车消费进入深度大众化的时代。民众通过电视获取信息,汽车成为人们主要的交通方式。电视和汽车对当时美国人的冲击就像网络对今天中国人的冲击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总统选举的电视辩论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确切地说开始于肯尼迪和尼克松的辩论。肯尼迪俊朗的外形是他拿下选票的重要筹码,而电视这种形式恰恰发挥了他的优势。电视逐渐取代了电影和报纸成为媒体的主流。汽车绝对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它使得你所能掌控的空间成倍放大。你可以到另一个城市的海滨度假,可以带孩子到远郊区,仅仅为了看几颗星星。人的生活方式实现了自由,就不可避免寻求精神上的自由。今天很多中国人开始尝试的生活方式,50年前美国家庭已经普遍这样做了。有一个说法认为中国落后美国50年,这话未必全对,但从很多方面都有一定的道理。战后的美国是全球第一个进入消费型经济的国家,60年代是代表时代。美国的60年代在很多方面都像国内的80年代——社会处于变革期,经济发展带来商品丰富,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逐步走进家庭,交通工具在改善(尽管只是自行车),简单家电普及(洗衣机、冰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美国的60年代、中国的80年代都是思想解放的年代。80年代是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代(官方一概称之为某某思潮),在很多领域比今天走得还要远。今年建国60周年,回过头来看思想解放的程度,还是首推1980年代。美国的1960年代类似。


四、马丁·路德·金
在洛杉矶学习的时候,有一天突然告知我们放假,理由是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纪念日。以前只知道这是黑人运动领袖人物,但为他专门设立纪念日还是没想到的。校园里有个教学楼叫金楼(King Hall),也是为了纪念这个人。马丁·路德·金时代是美国民权运动的顶峰时代,所谓民权,我认为核心就是少数民主争取平等权,包括平等的教育、医疗甚至生存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说,人生而平等。个人认为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白人男性(WASP,字面意思是说英语的清教徒白种人,现在含义已经推广,已经不局限于清教徒,这个词也是大黄蜂的意思)生而平等。包括白人妇女、有色人种等其他群体是没有资格和这些大黄蜂谈平等的。马丁路德金是一个很相当不起的人物,对所有人来说他都是伟大的,而不局限于弱势群体。他用自己的死换来了美国平权法案的通过,平等的概念才真正深入人心(尽管今天的美国仍有很多不平等,但已经没有多少人敢公开这样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古今中外的人都喜欢的一种处世哲学,但人类的悲剧就在于,人类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你以为只是对付一小部分人群的歧视政策,迟早会成为限制大多数人的政策。就像当初对犹太人的迫害,最终演变成践踏人类的二战一样。


五、猫王vs甲壳虫
摇滚乐历史上最牛的个人是猫王,最牛的组合是甲壳虫。猫王是摇滚乐开山祖师,甲壳虫让这种音乐形式大红大紫。摇滚乐颠覆传统以往任何一种音乐,符合60年代的青年人对新颖、叛逆、另类、宣泄的追求。1946年到1964年是战后人口生育高峰期,也叫婴儿潮,这个时期出生的人称为婴儿潮一代(babyboomer)。这一代人有优越的社会和经济环境(至少比父母一代优越),还赶上全社会都开始享受生活,这很像国内的“八〇后”。1960年代正是第一批婴儿潮上大学、走上社会的时期,他们享受着父辈所能够给予的一切:和平、富足、青春和束缚,他们没有经历过战火和危机,他们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一代,他们挑衅一切权威和一切不平等。摇滚乐、蓄长发、性解放、吸毒(主要是大麻)是六十年代年轻人的标志性特征。看过了美国的六十年代再看国内的80后的种种行为,就不至于不必大惊小怪。

六、梦露
  

梦露是那个时代标签

电影是时代的缩影,明星是电影的缩影,梦露是明星的缩影。梦露时代,女主角通常都是甜美、阳光的,有精致的五官、妩媚的表情和性感的身材。客观地说,甜美形象的女星形象在5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例如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罗马假日》以及梦露的很多影片,但50年代电影的主要特色还是偏重历史和战争题材,从1946年到1959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大部分都是涉及这两个题材(《宾虚》、《桂河大桥》)。50年代是传统、负责任的年代,到了60年代,影片题材出现两个趋势。一个是唯美影片开始占据主要位置,代表作是1963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窈窕淑女》(奥黛丽赫本)以及64年的《音乐之声》。另一个趋势就是反应年轻人思想深处困惑的题材,例如1967年的《毕业生》(达斯汀霍夫曼)。音乐之声、毕业生这两部电影能够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典型心理:追求唯美,但摆脱不掉在现实中的困惑(对唯美的追求本身就容易造成困惑)。顺便说一句,电影《毕业生》的几首音乐都非常好听,Sound of Silence, Scarborough Fair,到今天还是最受欢迎的电影金曲。
仅仅根据两部电影就给一个时代下结论或许有些偏颇。看一下70年代以来奥斯卡最佳影片的主题就很容易找到证据。1970年代反映黑社会家族生活的《教父》、反映婚姻家庭的《克莱默夫妇》,1980年代的情感大片《走出非洲》、描写兄弟亲情的《雨人》、印第安史诗片《与狼共舞》,19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辛德勒的名单》、《阿甘正传》、《勇敢的心》、《英国病人》、《泰坦尼克号》、《角斗士》,一个大的趋势是人们少了对现实的困惑,多了对现实的认识。话也可以反过来说,1960年代,感到困惑的不仅是年轻人,也包括成年人。

七、第一家庭

(文字略)
  
八、柏林墙

人类经常为了一些自以为很重要,其实无所谓的理念争来争去,甚至搞到水火不容,不得不搞出一道墙,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才安心。柏林墙就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柏林墙朝向东德的一面是水泥本色,朝向西德的一侧是一片涂鸦。生活在柏林墙两侧的柏林人,一侧是文化禁锢,一侧是言论自由;一侧商品丰裕,一侧物质匮乏。

九、人类的一大步
肯尼迪在就职演说中提出目标要在十年内把美国人送上月球并且平安带回来。后来美国人真把人送上月球了,这事地球人都知道。估计阿姆斯特朗灾难大片看多了,双脚一踏上月球就把在地球上背诵滚瓜烂熟的“感谢党领导,感谢国家的培养和总统关心”那套台词给忘了,上来就说: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

十、凯恩斯主义
世界上很多事物都有周期,例如潮汐、气候、鸟的迁徙、化学元素分布、女人的情绪。市场经济也有周期。经济周期是市场对外界冲击做出的反应。凯恩斯应对周期的办法是政府通过扩大投资创造需求,例如在纽约市中心挖个坑然后再填上。凯恩斯主义在1930年代帮助美国第一个走出了经济危机,到1960年代,凯恩斯主义的应用达到极盛。在凯恩斯主义的影响下,政府大量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比如道路、学校、社会保障等。肯尼迪家族最后一位重量级成员爱德华去世的时候,媒体说他是“争取全民医保体系思想的勇士”。其实这与爱德华及肯尼迪家族的时代背景有密切关系。
通常,宏观经济政策越是让人们感到意外效果越好。凯恩斯主义虽然有效,但基本套路就是三板斧,偶尔用用还好,1970年代,人们已经完全知道凯恩斯主义的打法,三板斧的效果越来越差,再加上石油危机的冲击,70年代经济萧条的时候凯恩斯主义已经无能为力,反倒是政府投资形成一大批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以及社会保障开支逐渐成为负担。这些又成为里根政府进行经济自由化改革的重要背景。

十一、怀旧时代
1960年代是躁动、矛盾、混乱的时代,也是觉醒、变革、荣耀的时代。那个时期发生的很多事件,都成为影响后世几十年的事件。民权运动普及了平等思想,反主流文化让社会更加包容,摇滚乐象空气和水一样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个性解放得到进一步发展,宏观经济围绕凯恩斯主义和自由主义产生了众多流派,等等。正因为这些,很多怀旧题材的影视作品、音乐、绘画、装潢设计等往往以60年代为背景。